停课打扫校园的传统值得坚持

标签:
教育校园学生扫帚家长 |
分类: 时评 |
2015-05-07呼和浩特晚报
●钱夙伟
上课铃响了。成都20中高二(8)班的学生却没有进教室。全班学生穿上了绿背心,有的拿扫帚,有的拿拖把,有的推起了垃圾车,开始打扫校园。从5月4日起,他们将全部停课3天,专职负责校园卫生。
这是该校延续了20年的传统。但这一传统最近遭遇了家长的质疑。校长胡铃冬表示,传统不会变,“因为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星空,也要关注大地”。
在家长看来,停课打扫校园会耽误学习时间,“课程太多,时间不够,耽搁学习。”其实,“打扫”也是一项学习的内容。劳动,本来就应是学业的一部分,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业。如校方所说,“学校不只是教学生读书的地方,学生也要学习掌握劳动技能。而且,这还不单是学技能那么简单。它其实是传递一种理念,学生是校园的主人,有责任维护校园的清洁———这是在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
实际上,学校开设劳动课早已不乏先例。比如坐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部沙漠的山谷里的深泉学院,学制2年,学生必须每周付出20个小时的劳作,放牛、耕种。或以为,放牛种地会影响读书,然而,匪夷所思的是,这里的学生不少都是放弃了耶鲁、哈佛的录取机会投奔而来,毕业后又会被世界顶级名校争相录取。“学校的学术声誉非常好,平均每年都有学生获得美国国家级学术奖”。
毋庸讳言,我们目前的教育,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显然过于功利,于是学生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乃至“扫帚都不会握”,视劳动为低贱的腐朽观念必然沉渣泛起。曾有报道,温州某高校的一个学生,一个学期从家里带了600双袜子,两天换一双,然后就丢掉。虽然这只是个特例,但是,缺乏劳动观念,却是普遍现象。
于“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之中,折射出的是诸多品质的缺位,比如节俭的生活观念、艰苦朴素的作风、自力更生的精神、对父母的感恩意识等等,而不少家长至今仍只会百般呵护,生怕孩子受累,而这如高尔基所说,不过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情”。无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将来如何走上社会胜任工作?也因此,停课打扫校园的传统值得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