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塌方频仍 责任必须深究

(2014-09-04 08:00:47)
标签:

地下

重地

西三环

塌方

河南郑州

分类: 时评

2014-09-04法制日报
浙江 钱夙伟/市民                                           
塌方频仍 <wbr>责任必须深究
西三环上再次塌陷,一辆公交车被“坑”
                                              
       5个月来,河南郑州西三环塌了11次,原因一直是个谜。而近日,郑州西三环与中原路立交桥下又现塌方,一辆公交车被困(9月3日《河南商报》)。
  每次塌陷过后,都有相关部门表态,将立刻探测并查明事故原因,并作出相关承诺。然而,依然是一塌再塌,市民因此质疑:“难道非要出人命,才会被重视?”有关专家表示,塌陷层出不穷,说明相关部门并没有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如今的城市发展还是“只重地上、不重地下”。
  何以“只重地上、不重地下”?前不久一位官员坦言,用于地下的钱,老百姓看不见。有人称这是实话,但显然,这更是胡话。比如“5个月塌11回”,损害的是政府的形象,是老百姓的利益,谁说看不见?当然,老百姓看见了,又能奈何?“不重地下”埋下的隐患,迟早要让城市甚至生命付出惨重的代价。

  面对前车之鉴,“只重地上、不重地下”依然是痼疾,如“5个月塌11回”,一是因为地下管网错综复杂,即使靠地质雷达探测仪探测,也依然会给各个部门留下互相推诿的空间。二是对地下出现的问题,如何究责还是一笔糊涂账。比如,一般地下出事,总是因为或设计、或施工的历史旧账,对此既没有终身负责制的制约,也没有责任追究机制的倒逼,而对于现在的抢修不到位,乃至一塌再塌,也同样没有谁来问责。
  责任主体不清晰,出了问题就会没人管,一塌再塌也就不可避免。也因此,一是厘清“地下”的责任主体,二是立刻完善并启动问责机制。这虽是老药方,但显然,于“只重地上、不重地下”却可药到病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