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认证岂能给钱就过

(2014-06-17 21:23:48)
标签:

认证机构

认证

弄虚作假

企业质量管理

给钱就过

分类: 时评

2014-06-17北京晨报
钱夙伟

国家认证岂能给钱就过
新华社记者调查暗访认证市场 公信力不足外国人不认“3C”

    认证是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证明一个组织的产品、服务、管理符合相关标准,然而,记者经过数月调查暗访,发现在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玩具业产品认证、农产品有机认证三大领域,认证变“认钱”的“潜规则”盛行,弄虚作假走过场司空见惯,一些认证已沦为部分企业自我美化的“假面具”。(6月16日《新京报》)

    显而易见,如果由认证机构“左手管右手”,认证机构于利益驱使之下,如此的“给钱就过”就不可避免。而事实上,也已经“弄虚作假走过场司空见惯”。而如果具体工作人员再从中捞取个人“好处”,比如“给检测员红包是潜规则”,有可能导致认证信誉的全面崩溃。而因为认证本身是一种信用保证形式,认证的“给钱就过”,于经济社会乃至世道人心显然都将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专家认为,认证机构虽非政府部门,却行使着行政部门的部分职责。对违规企业和认证机构应给予“行业禁入”的严厉惩罚。对于提供虚假材料、虚假数据等违规的认证机构,也应加强黑名单制度建设并及时向公众公布,让其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然而,如此“严厉惩罚”,显然失之于滞后、被动,毕竟,在这之前,一大批虚假认证已经混入市场,并已经造成恶劣后果。

    “认证机构虽非政府部门,却行使着行政部门的部分职责”,既然如此,这于政府部门,并非就可以放手不管。而从源头上防范弄虚作假,无疑是确保国家认证应有“含金量”的关键,比如,在认证生效之前,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对被认证的企业和产品,进行严格的再审查,一经发现有弄虚作假,立即倒逼追究认证机构的法律责任,并予以重处,从而不仅让“给钱就过”“胎死腹中”,也把“给钱就过”的空间彻底堵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