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6华商晨报
□钱夙伟
南京83路司机徐连林。
6月11日,南京d5线公交司机葛礼正行车途中看到老人跌倒,立即停车扶起老人并联系其家人,葛礼正的行为得到很多市民的赞扬,但他事后坦言,扶还是不扶,当时也纠结过。记者了解到,其实同一天,南京公交83路司机徐连林也遇到类似的事,但扶起老人后的遭遇却大相径庭,老人坐到公交车前不肯起来了。幸得多位好心乘客陪着他去派出所证清白。(6月15日《扬子晚报》)
说起11日下午5点半发生的事,徐连林至今还有些心有余悸,当时,老人存心讹人,而不少乘客对着徐连林怒吼:“你这一多事,耽误我们多少时间!”“现在怎么办?人家赖你,我们跟着遭殃!”做好事却反而“摊上大事了”,未免让人寒心。
实际上,做好事反惹来一身麻烦,从南京彭宇案肇始,已经有太多的“前车之鉴”,不敢伸手帮助跌倒老人的新闻也屡见报端。这并非不可理解,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做完好事却当被告,无疑是美德的不能承受之重。而因为遭遇讹人,从此对任何人都不敢相信、对任何人都不施以援手,从此不做好事,也必将形成社会风气的恶性循环。
应该说,讹人的老人只是个别,但“扶还是不扶”?已经成为社会难点。当然,扶依然是许多人的选择,否则终究良心不安,但其中也有更多的人首先确保自己的“安全”,否则宁使不做好事。而这既是对公序良俗的冲击,也是整个社会的危机,最终,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将为此付出代价,今天或许是跌倒的老人,明天也可能轮到自己。
也因此,冒着被讹的风险而停车的徐连林尤其令人尊敬。但另一方面,保证他的不被讹,也是社会的义务和责任。让人欣慰的是,报警之后,车上的乘客该下车的下车了,该换乘的换乘同线路车走了。“让徐连林没想到的是,有七八位乘客竟然留了下来,他们都坐在车上,生怕老太讹上司机,说要等警察来了,一起去派出所作证。”
徐连林的扶人固然让人感动,但这七八位留下来作证的乘客同样让人感动,显然,这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呵护,是对好人的保护,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可贵的公民意识。而这与徐连林的扶人一样,也是一种正能量,无疑,于促进社会风气好转,既需要徐连林的扶人,同样需要的是乘客的留下作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