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过街天桥泼点冷水

(2014-06-14 16:57:20)
标签:

天桥

立交桥

行人

车辆

城市公共交通

分类: 时评

2014-06-14南国早报    
□浙江 钱夙伟

为过街天桥泼点冷水
南宁市人民路和平商场前人流量大,很容易造成交通拥堵。按规划,这里将建一座过街天桥。

 

    南宁市一些道路斑马线设置过密,同时,一些地下通道、人行天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自本报礼让斑马线活动启动以来,很多市民和网友向本报反映,是否可以考虑在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规划建设人行过街地道、天桥或连廊,以改变目前车辆和行人难兼顾的状况。(相关报道见本报昨日A1叠14版)

    虽然现在许多城市的天桥已经“全封闭、透明、带空调、配落地玻璃”,但无论造得多么的“人性化”,行人走天桥过街仍然不便,这是事实。而且,天桥破坏城市的景观,也几乎是共识,而“难看”终究是一个城市的难以承受之重。笔者最近去欧洲旅游,走了许多城市,很少看到有过街天桥。

    即使在国内,立交桥、天桥也已经不大招人待见。比如,国内最早建成的立交桥北京西直门立交桥,使用不到19年就被拆除。上海世博会前,为了恢复外滩景观,耗资13.4亿元、设计使用寿命100年的延安路高架外滩下匝道,建成不到11年即被拆除。

    不容讳言,现在不少城市道路建设的指导思想还是“人让车”,而立交桥、天桥,正是要求行人为车辆“让路”。按这样的思路,随着车辆越来越多,也许过一条马路就得过一座立交桥,这于行人,是何等的不便。然而,造再多的立交桥,能适应得了车辆的增长速度吗?

    因此,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让车辆尤其是私家车的增长速度缓下来,应是“对症下药”,而造立交桥,不仅老底子城市的那种韵味荡然无存,也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而于应对“车流量快速增长”的道路拥堵,也不过是权宜之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