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招标有无猫腻,主管部门不要盲目乐观

(2014-06-04 17:24:05)
标签:

评审专家

主管部门

盲目乐观

最低价

政府采购

分类: 时评

2014-06-04南国早报>本地关注
□浙江 钱夙伟

招标有无猫腻,主管部门不要盲目乐观
在2012年某区级单位的一次招标中,出价最高的投标人中标。

    为什么同样是评审专家,有的人忙得到处赶场,有的却几年没有接到一单活?招标的目的是节约政府(公司)资金,可为什么结果有时是高价中标?……近日,有评审专家质疑招标行业种种“不平事”。(相关报道见本报昨日A12版)
    评审专家所质疑的种种“不平事”,并非空穴来风,一些受访专家也证实上述现象确实存在。然而,南宁相关主管部门却过于乐观。比如对于招标公司抽取“听话”专家的质疑,部门给出的解释是“所有过程均实行电子化操作,很难有人为因素”。至于“为何有的中标价格不是最低价”,则是因为,“最后决定谁中标,是由专家按总评分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中标人,因此在公开招标中,最低价并不一定就能中标”。

    然而,所谓“电子化操作”,其实也是要由人来操作的。而最低价固然“并不一定就能中标”,但何以总是最高价、次高价中标?

    相关主管部门表示,如果有专家在政府采购评审工作中存在违规行为,一经查实,监管部门将按规定坚决查处,涉及违法的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以保障政府采购的合法合理。然而,如果有关部门依然盲目地乐观和自信,对种种“不平事”视而不见,又如何可能“坚决查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