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2日九江日报
钱夙伟

近日,多家网站转发一则图文网帖称,广西昭平县农村学生“趟水上学令人心惊”。5月20日,昭平县政府回应称,“立即召集相关部门研究,迅速采取措施,确保学生上学安全。”
网帖称“九亩寨、北陀中学、善政小学,上学要渡过一条100多米宽的河流。在冬春季节,孩子们可以从这条堤坝上来回,但到了雨季,这条堤坝就时常被洪水淹没,孩子们上学就成了心惊肉跳的事情”。这真是听听都让人害怕。
昭平县政府称,九亩寨适龄儿童上学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走捷径从拦河坝到善政小学;二是绕道该村罗帝小组、黄婆小组、自治小学经车富公路到善政小学(全程约8公里)。相比于8公里的路程,当然谁都会“走捷径”,而这不可避免地意味着危险。
现在,昭平县政府已经采取四项措施,以确保学生安全。其中包括做好寄宿安排工作。统一配备每位学生寄宿所用的生活用品,添置应急灯等一些寄宿所需的物品。为全县552名需要渡河过江上学的学生免费发放救生衣。显然,于网帖后的应对,应算及时。
但是,仍需要追问的是,这些措施其实早就应该采取,又何以要到网贴曝光之后才姗姗来迟?当然,这需要经费,但不是说“再穷不能穷教育”么,如果真的把孩子当作我们的未来,重视教育,即使财政再“穷”,恐怕也能挤出这几个钱来。何况,现在挤得出,此前学生一直在趟百米河流上学,为什么就挤不出?
显然,让孩子“趟百米河流上学”,其原因,一是官员们对孩子缺少一点爱心,缺乏为民情怀,二是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相比,更直接说,与GDP之类与官员政绩挂钩的“硬数字”相比,义务教育还没有其应有的位置,未成年人的成长和保护,在对官员的考核体系中所占的分量,更是微不足道。于是,解决“趟百米河流上学”,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
不容讳言,抓教育确实难以立竿见影,但惟因如此,必须突出教育在官员考核中的比重,否则,所谓重视终究只是一句空话,而在目前教育经费投入总体不足、教育资源较为有限的情况下,尤其是农村的义务教育,更有可能处在边缘化的位置。显然,只有把学生“趟百米河流上学”与官员的乌纱帽挂钩,如此咄咄怪事,才有可能避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