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等钱救命凸显人文关怀

标签:
弱势群体意义对此关于职能 |
分类: 时评 |
2014年4月16日北方新报
文/钱夙伟
http://news.ynxxb.com/Upload/News/2013-3/2/N94297259675/s00663079563.jpg
今后,我区境内“三无”患者(无钱、无家属、无地址)不用再等钱救命,将由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提供帮助。近日,自治区政府发布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实施意见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4月15日《北方新报》)
这无疑是“三无”患者的一大福音,也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固然,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医院毕竟不能代行慈善救济的职能,尤其是当医院已进入市场竞争之中,经营效益是院方必然的考虑。因此,对于必须立即抢救的“三无”患者,其医疗费用的没有着落,往往是延误治疗的主要原因。有些无良医院,甚至还因此拒收病人,乃至发生把病重乞丐扔到荒野的骇人听闻的事件。
医院固然要加强医德的教育,但这毕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因此,救死扶伤的紧急关头,确保先行救治,当然要求医院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尤其对“三无”患者不能有任何的歧视,但至少在目前,更需要有刚性的制度保证。因为生命至上,一旦医院的消极被动行为耽搁影响了治疗,那么对于因此受到损害甚至消逝的生命,任何的道德谴责和责任追究,都已经毫无意义。
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医院对于全力抢救就不会再有后顾之忧,从而让“三无”患者的生命安全有了保障。这表明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人文关怀的价值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凸现和强化,而这于“三无”患者等社会弱势群体显然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