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4中国绿色时报
□钱夙伟

3月14日《环球时报》有篇《英国人生个孩子种棵树》值得一读,其中说到,在英国的威尔士,生一个孩子,就用孩子的名字种下一棵树。威尔士人相信,用新生儿的名字种树,可以让孩子们和大自然建立起更加亲密的联系,还能换来一片土生土长在身边的树林。实际上,无论是在英格兰还是苏格兰,当地人都愿意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怎么和树木打交道。
从小受这样的传统和习俗的熏陶,英国人都爱种树,很多人用树来象征自己,以种树给家族和后人留下更多回忆。因为是亲手种下,看着长大,当然也就多了一份珍惜和爱护,英国国土面积虽然只有24万多平方公里,但1/10都种植着各种树木,仅英格兰就有10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到处都是绿树成荫。
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也有着爱种树的传统,出自《礼记》里的“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就是鼓励人们顺地之道天之德在春天种树,并视之为最大的道德。从古至今,我们也一直信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当然,近年来急功近利之下,森林资源遭到人为破坏,修补环境生态的压力空前巨大。也正因此,当现在我们正在大力推进全民植树,英国人的“生个孩子种棵树”大可作为一块他山之石。
无疑,孩子出生后,以孩子的名义种下一棵树,让树与孩子一起成长,孩子从小就与树有亲近感,也就自然喜欢树、爱护自然。如此潜移默化,种树也必然成为全民的道德认同,并化为每个国人的自觉行动。而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对于推进我国的生态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想象,将会产生多么巨大的作用!
尤其对于改变我国森林资源贫乏的现状,这更让人看到了令人鼓舞的前景。比如,我国是14亿人口的大国,每年新生儿数量在1600万名左右,而随着国家实行单独二胎政策,这个数字还将有大幅增加,如果每个年轻的爸爸妈妈都“生个孩子种棵树”,我国每年将新栽种下多少树木!
英国并没有法定植树节,但“生个孩子种棵树”却成为最好的全民绿化的节日。于我国,虽然设有法定植树节,但动员全民种树,还需要更多的更有亲和力的载体,“生个孩子种棵树”无疑是一种最让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且,这不仅让每天几乎都成为植树节,还让植树节走进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当中。
实际上,“生个孩子种棵树”的好处还不只是看得见的绿化,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种树本身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无疑,树的品格是最富人性化的。树默然无言,无欲无求,却悄然间奉献给我们一片遮风挡雨净化空气的浓阴。树用自己的生命之躯造福于人类。在树面前,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都显得可笑甚至滑稽。仰望苍劲而伟岸的树干,往往让人心境淡泊平和,于人的修身养性,即便说树木有如一个谆谆的长者和导师,或者是现代城市人的心理医生,也实在不为过。
对于孩子,在种树中不仅可以亲近自然、增长知识,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操,还将给孩子带来无穷的生活乐趣,从而健康向上地成长,如一首儿童歌曲《种树歌》里所唱的,“树呀,树呀,我把你种下,不怕风雨快点长大,长着绿的叶,开着红的花,鸟来做窝,猴子来爬,我也来玩耍。”显然,当“种树”从小就成为生活中的习惯,乃至蔚然成风,不仅将给我们广袤的国土带来满目苍翠,更将使我们国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生机盎然。
当然,对于我们的国情,“生个孩子种棵树”不可能完全简单地照搬。比如英国的民居大多数是楼层较少的小楼。这样的小楼往往前后都有花园,可以供家庭种植树木。而我们显然没有这样的条件。但是,我们也有大量需要绿化的荒山荒地,国人也有着高涨的种树热情。因此,只要相关部门认真规划和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生个孩子种棵树”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捐款种树、网络种树等形式,实现“生个孩子种棵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