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强县为何戴穷帽子?

(2014-03-21 08:44:46)
标签:

传统

贫困县

穷帽子

百强县

数据造假

分类: 时评

百强县为何戴穷帽子?
2014年03月21日上海金融报
钱夙伟
百强县为何戴穷帽子?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日前透露,扶贫开发法正在修订中,新法将制定科学标准,完善贫困地区的识别机制和退出机制,防止“钻空子”。“要知道,在当时的贫困县评比时,有不少还是全国百强县,这对那些穷得挤不进贫困县的地区来说,无疑是个讽刺。”

  笔者以为,一些百强县之所以能够“变身”为贫困县,靠的是数据造假。比如,黑龙江海伦市是一个拥有80多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县,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著名的“大豆之乡”。2010年,该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95元,年均增速高达19.5%。但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救助和政策倾斜,当年该市申请省定贫困县时,数据摇身一变成了:全市农村贫困人口近17万人,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300元,70%的农户靠抬贷、借款维持生产生活。扣除人员工资和上划,全市财政收入亏空高达3.5亿元。

  经过财务数据的篡改和非凡的“活动”能力,该市最终成功戴上了一顶“穷帽子”。为何明明是经济富裕的百强县,却热衷于戴穷帽子呢?那是因为成为贫困县不仅大大提升了知名度,还可以获得大量国家补助。这些无疑是可以向老百姓摆谱的政绩。

  百强县“变”贫困县后,有人对此还振振有词—是为当地百姓谋利益。其实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事实上,当地一些干部之所以热衷于“贫困帽子”,不仅是图地方财政上日子好过,可以有财力搞产业项目,更多考虑的还是个人收入、福利待遇的改善,而非数以万计的撑起这顶帽子的贫困人口。

  笔者认为,官员不是在千方百计带领全县人民致富,而是把这些时间和精力用来争戴一顶“穷帽子”,即使能争来一点补助,显然也是得不偿失。这样的官员不思进取、落后为荣,不可能有所作为,也不可能为百姓谋来真正的福祉。实际上,只会越来越穷。

  诚信是为人的基本品德,更是起码的官德,靠做假“变身”贫困县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官德沦丧。况且,数据造假,已经涉嫌违法。也因此,无论有着如何冠冕堂皇的理由,都已逾越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经济发展归根到底要靠自己,国家扶持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国家有限的扶持资金必须用在真正有需要的贫困区县的发展中。百强县占了贫困县的名额,让那些真正的贫困县失去了应该得到的国家扶助,这是对社会公平的破坏和颠覆。名不符实的“穷帽子”,虽然换来了国家扶助,实际上也可能阻碍了自身的发展。显然,百强县靠造假成为贫困县为害无穷,必须予以清查。而那些造假申贫的官员们,更应该请他们从为官的行列中“退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