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遴选百人“冲击”诺奖凸显学术浮躁

(2013-11-02 11:53:07)
标签:

工具

科学研究

科学探索

诺奖

浮躁

分类: 时评

2013年11月1日乐清日报
钱夙伟
遴选百人“冲击”诺奖凸显学术浮躁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近日正式发布。据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该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包括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昨天,这一说法引发网友质疑:诺贝尔奖是可以冲击出来的吗?(10月31日《京华时报》)
    科学研究中的“诺奖情结”,显然已是难以释然。比如,当我们一次次地以钦羡的目光,看着人家将诺贝尔科学奖项席卷一空,总会一次次地备感焦灼失落。乃至这次的诺奖得主中,因为有一个是“中国女婿”,也会让人莫名地兴奋。显然,所谓“冲击诺贝尔奖”,更多的是让科学研究成了“扬眉吐气”的需要、成了急功近利的工具。
   而如此的“诺奖情结”,正是科学研究的最大误区。于真正有志于科学探索的科学家,从来不以诺奖为目标。比如,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早就成为预测者们重点关注的人选。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在意中奖与否,在应该是激动人心的开奖时刻,获奖者之一的卡萝尔•格雷德,正忙着洗熨衣服、帮几名子女做上学前的准备。
    确实,诺奖得主一个显著的共性,几乎都是执着于科学的探索,并潜心献身于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比如2005年物理学奖的三位得主,昔日都是少年天才,到得奖时,最年长的一位已是80高龄。他们毕一生之功的基础物理学研究,为很多高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如今天为人类带来巨大恩惠的全球定位技术、精确时钟系统等都蕴含着他们的努力。
    其实,我们始终与诺奖无缘,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之一,正是不少科学研究掺入了太多急功近利的目的。而在如此浮躁的背景之下,所谓“冲击”诺奖,本身就是一种浮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