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01东方网
钱夙伟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
“亲爱的2013级新同学们、‘小伙伴’们,大家好!”昨天,南京工业大学2013级6900名本科新生举行开学典礼。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工大校长黄维“高端洋气”的致辞引起热烈掌声。在谈及梦想时,黄维院士回应“钱学森之问”,大胆预言:10年后的中国,诺贝尔奖将成为常态,而非个案!(9月30日《金陵晚报》)
如此“鼓舞人心”的预测,一点也不新鲜。已经记不得杨振宁博士作过多少次这样的预测。最早是2006年,当时预测是20年内,后来则“提前”到10年之内。黄维院士不过是在拾人牙慧。
对于已经习惯于在钦羡的目光中,看着人家一次次将诺贝尔科学奖项席卷一空的国人,这也多少是一次次的安慰。当然,在科技发展真正称得上瞬息万变而且科研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对10年以后的预测,几同于盲人摸象。
而且,就算是预测,也要有一个起码的基础。如果说诺奖是塔尖,至少现在应该有一个雄厚稳固的塔座。而让人汗颜的正是,眼下,国内科研领域普遍急功近利,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过于看重量化考核,忽视质量,造成大量的学术泡沫。
比如,统计显示,我国的科研论文数虽然已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每篇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92次,与世界平均10.69的数字还有不小差距。就算如黄维院士所说,我国的基础研究已经与世界接近全面接轨,但即便以如此“不小差距”而言,何以就能预测出“10年后中国获诺奖成为常态?”
问题还在于,如此的“诺奖情结”,正是科学研究的最大误区。于真正有志于科学探索的科学家,从来不以诺奖为目标。比如,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早就成为预测者们重点关注的人选。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在意中奖与否,在应该是激动人心的开奖时刻,获奖者之一的卡萝尔?格雷德,正忙着洗熨衣服、帮几名子女做上学前的准备。
确实,诺奖得主一个显著的共性,几乎都是执着于科学的探索,并潜心献身于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比如2005年物理学奖的三位得主,昔日都是少年天才,到得奖时,最年长的一位已是80高龄。他们毕一生之功的基础物理学研究,为很多高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如今天为人类带来巨大恩惠的全球定位技术、精确时钟系统等都蕴含着他们的努力。
由此来看我们始终与诺奖无缘,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之一,恐怕就是不少科学研究掺入了太多的急功近利的目的。而在如此浮躁的背景之下,频频地预测获奖,本身就是一种浮躁。因为,真正的科学家,从来不以诺奖为目标,以诺奖为目标,不说未必能获奖,甚至只会渐行渐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