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湖州日报
钱夙伟


去欧洲旅游前,旅行社说,午晚餐吃“团餐”,也就是“团队标准中式餐”,“餐标”为五菜一汤,饭前茶水,饭后水果。当时听着有点担心,虽然不指望能吃得好,但半天行程下来都已饥肠辘辘,就比“廉洁”的“四菜一汤”多一个菜,这一桌人,能吃得饱吗?
后来这十多天的“团餐”吃下来,吃不饱倒总算不至于,因为饭是管饱的,装饭的大盆空了,你只管喊一声“加饭”,马上就有服务生端去盛得满满的,让你敞开肚皮吃。当然,这时“五菜”或已只只盆子都已空空如也,但如果将就一点,那“一汤”至少还是能下饭的。
正如行前所预料的,“团餐”只是家常便饭的标准。通常是三素两荤,荤菜必是鸡肉和红烧肉,素菜或不同的餐馆会有变化,但大凡包菜黄瓜之类,极廉价的品种。六人、八人或十人一桌,但量当然也依人数多少而不同。如果组合中多几个肚量大又不大讲究谦让的男士,一阵风卷残云般的“大扫荡”,就早早地进入了剩菜残羹。
实际上,“团餐”就是填饱肚皮,而且,因为预留的吃饭时间不多,一吃完就要上车出发,这期间还要为水壶加水,上餐馆的免费厕所,因此,还得赶快吃,容不得你绅士般地斯文,比如细嚼慢咽,比如吃情调吃氛围。而无论菜多么味同嚼蜡,你连抱怨的时间都没有,吃饭,纯粹就如作战一般,而且是速战速决。
“团餐”既是中式餐,当然都是在中餐馆里吃。中餐馆大多偏居小街小巷一隅,一般有着诸如“福来顺”“得意楼”的中文招牌,在这异域他乡让人感到几分亲切。据称中餐馆主要做的是中国旅游团队的生意,几乎每个餐馆都生意兴隆,里面一律的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很多时候,还得在店外面的人行道上等候,待一个团队用毕出来,就赶快进去落座,如果稍一延迟,或有另外的团队已捷足先登。餐馆俨然战场,就差了硝烟弥漫。
老是这样紧张兮兮地吃饭,老是吃这样乏味的“五菜一汤”,就尤其向往悠然儒雅地吃一顿大餐。事实上,旅游行程的“自费项目”里就有这样的“特色用餐”。一是巴黎法式大餐,标准三道式法式西餐,“含一杯果汁或酒水,享用誉满全球的生蚝、鹅肝酱,还有主菜和甜品”。二是意大利特色餐,包括意大利特色海鲜面、披萨和一杯酒水。于吃腻了“团餐”,这显然是挡不住的诱惑。
然而,让来自台湾的导游大跌眼镜的是,我们这个45人的团队,报名“特色用餐”的,居然只有三人。其中一对老夫妻,一个单身出行的女士。许多人推说怕吃不惯。其实谁都是心照不宣,就是嫌太贵。每人100欧元,相当于800元人民币,农家乐里可以吃一大桌了。于是因为人数太少,只能取消,那报名的三人因此很遗憾,后来和那对夫妻闲谈时得知,他们中的一位曾在病魔的“鬼门关”前走过一回,钞票已经看得很淡。而另一位女士则以为,老是吃和单位食堂里一个味道的“团餐”,一点异域风味也尝不到,何必不远万里地出来?
当然,这样的道理大家何尝不明白,只是想着回去之后依然要每天去小菜场里讨价还价,在这里烧钱般地吃一顿,也未必能吃出多少快感。其实,“团餐”本来也并非就不可以色香味俱佳,“团餐”的乏味,还不是因为标准定得太低,你总不能让餐馆做亏本的买卖。有人说中国人的旅游大凡是“苦游”,这或有点夸张,但团费普遍压到最低,却是目前旅游业普遍的现实。一家外国报纸因此这样描述中国游客,“不喜欢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住便宜旅馆,吃廉价饭,却拼命购物、买奢侈品”,说得十分到位。
欧洲回来,最大的收获,无疑是拍了无数的照片。在西洋风情的陪衬下,每一个镜头里的自己,都很有成功人士的派头。这足以向人炫耀一番。当然,幸好这里面没有一张是吃“团餐”的。否则,与那些艳美、奢华背景之下的观光照片,显然有点不大“协调”。现在想起来,在欧洲的那些天,每个人拼命的拍照,几乎走到哪拍到哪,每个地方都要留点记忆,唯独吃饭,几乎不约而同,没有一个人拍。而原因当然谁都知道,就是因为吃的是“团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