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复兴的阳光照进湖剧
(2013-06-15 21:01:20)
标签:
生命力湖剧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分类: 文化 |
2013年06月14日湖州广播电视报
钱夙伟
最近一期《百家寻》节目,播的是:第二代湖剧人高兴发退休以后出任湖州塘甸小学湖剧特色班教师,每星期都风雨无阻到学校上课,执著于湖剧的传承,如今这些孩子唱起湖剧来有模有样,学校已正式成立“湖剧社团”。这无疑令人鼓舞,也依稀看到了湖剧复兴的希望。
已有百年历史的湖剧,原名“湖州滩簧”。该剧种带有浓郁的水乡情调,不仅语言亲切柔和,曲调清新流畅,而且表演文雅细腻。作为浙北地区唯一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湖剧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老一代湖州人,对湖剧有着割不断的情愫,已故著名剧作家顾锡东的女儿顾永新曾经这样回忆,“我是从小看着越剧、湖剧长大的。其中湖剧《麒麟带》我曾经看过好几遍。那时我家住在宁长戏院边上,只要锣鼓响起,戏迷脚底发痒。”
上个世纪湖剧鼎盛时期,最多时有近20个剧团,演员有近百人,演出几乎场场爆满,在省内和国家的汇演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被当时浙江省文化厅厅长称为“全国一朵花剧团”。而高兴发出演的《朝奉吃菜》诙谐幽默,曾连得省级国家级大奖,
97香港回归还赴港演出,好评如潮,至今家喻户晓。
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审美观念已然发生巨大变化,同时,文化多元、传播途径多元和受外来文化、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和消解,使受众和传播范围本来就有限的地方剧种(包括湖剧),在与流行元素的较量中处在绝对的劣势地位。“2001年湖剧团解散,乡音传唱的湖剧一度在湖城销声匿迹。”如今湖剧演员青黄不接,而老演员大多到了爷爷奶奶辈的年龄,而且也已是寥寥可数。
湖剧生存环境的逼仄、艰难,可以说是开放、多元的文化格局之下的必然结果。但是,另一方面,地方剧种作为一种最具乡土气息和最原质的文化艺术形式,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在相当大程度上满足着当地尤其是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这种需求并不会因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消失。对湖剧来说,当然同样如此。其实,正是因为这样的需求存在,让湖剧依然有着不息的生命力。
当然,复兴湖剧,更需要像高兴发那样,为湖剧的传承而不懈努力。
2007年6月,湖剧已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湖剧复兴的契机。但是,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传承中才能得到保护,才会有新的生存空间。让人欣慰的是,已有更多的人如高兴发那样热心于湖剧复兴事业,而湖剧小戏《山那边有座亭子》参加省“群星奖”小戏曲汇演,一举获得两个金奖和一个特等奖,表明了湖剧的后继有人,湖剧的生机正在显现,可以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复兴的阳光一定能照进湖剧。
钱夙伟
前一篇:“强拆”民国建筑,企业底气何来
后一篇:“胶带粘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