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5日湖州广播电视报
钱夙伟
据报道,我市为治堵再出招,其中之一,是新增5500辆公共自行车。自行车既是一种低碳环保、利于健身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压力,而发展公共自行车,不仅是惠民实事,本身还体现出绿色出行的导向性,也已经成为治堵的重要选项。当然,城市慢行系统是绿色出行必不可少的保障和支撑条件。推广绿色出行,其中包括发展公共自行车,也尤其需要城市有一个与之配套的慢行系统。
实际上,大力发展城市慢行系统,现在已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一个普遍趋势。在号称“自行车王国”的丹麦,有36%的成年人骑自行车上班,45%的学生骑车上学,这就是因为有着发达的城市慢行系统。一般来说,人们会在5公里以内的出行距离内使用自行车。而丹麦的下一个目标,是让人把自行车骑得更远,而且成为人们优先的选择,因此,当地城市规划已着手“让自行车道超过州际公路”,而丹麦首条“自行车高速公路”也已开通。
这不失为他山之石。不容讳言,忽视慢行系统,已是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固然有机动车其中大部分是私家车迅猛增加的压力,但另一方面,对于绿色出行,也明显缺乏应有的重视。于是,城市道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人让车”,此中的“车”当然是指机动车。在道路空间的分配上,对机动车过于“倾斜”,机动车道不断加宽,而道路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必然缩小非机动车道甚至人行道。这于闹市区尤其明显。比如改造后的东街、南街,因为非机动车道的狭窄,一辆三轮车就几乎占去一半。既影响非机动车速度,也缺乏安全的间距。
即便如此,为了应因停车难,还随意挤占非机动车道甚至人行道作为泊车位。乃至有的马路只剩下几十公分的非机动车道。“慢行”市民因此不得不骑在机动车道上,与机动车争道,酿成风险。而在道路管理上,也往往集中于机动车,于是绿色出行必然面对“骑车难”、“行路难”,也因此形成恶性循环,比如不少人弃绿色出行,加入有车一族,成为道路拥堵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
绿色出行无疑要有刚性的“慢行系统”的保证。既满足汽车时代的道路需求,又给包括公共自行车在内的所有非机动车同样通畅的道路条件,正在考验有关方面的智慧。可以预料,如果不能合理地分配道路资源,绿色出行勉为其难,公共自行车的发展空间同样难以令人乐观。也因此,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无论道路新修还是改造,应该加大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比例,有些本来就狭窄的道路,应该专辟为非机动车道,禁止机动车通行,以绕路来增加机动车的行驶成本。无疑,一个更安全、更环保、乃至更有幸福感的城市,需要完善的“慢行系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