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湖州钱夙伟
湖州钱夙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1,478
  • 关注人气:28,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教材差错不能熟视无睹

(2013-01-18 20:56:44)
标签:

教材

差错

鉴定评审

严谨

责任

分类: 文化

2013年1月23日教师报
钱夙伟
    近日,张作霖之孙指称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中,张作霖的照片其实并非本人。近年来教科书中的各类错误频出,引发强烈议论。对此媒体呼吁,对于教科书错误不能容忍,一方面管理部门要严格把关,另一方面出版部门要及时纠错并道歉,“让教材真正保持权威”。
    此类新闻其实很多,比如有网友在微博里上传的一组插画显示,“高中的历史课本,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原来全是同一个人。”比如河南一家作文培训机构的校长称,发到师生手中不久的2011苏教版小学语文三至六年级(下册)4本教材,存在43处错误。又比如贵阳一位资深语文教师指出,由人教社出版、在全国中学普遍使用的高一语文课本中,《荀子·劝学》一文中的一张配图,居然有3处历史常识性错误。然而,一阵喧哗以后,复归平静,差错依旧。
  显然,人们对教材中的差错已经熟视无睹。颇耐人寻味的是,指出《荀子·劝学》一文中所使用的配图有3处历史常识性错误的张铁宝老师,未必就没有熟视无睹。据称张老师已有40余年教龄,长期担任语文老师,而这是一本早在2004年就初审通过的教材。换言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即使身为资深语文老师,都没有发现这样的常识性错误。
    对差错的熟视无睹,是因为对差错的不以为然。比如,对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错误,教材编者当时回应,一些非规则性问题不影响教材的正确性。而这显然是强词夺理。固然,如同《荀子·劝学》配图中的三处常识性错误,不会影响教师对文本的教学,但是对历史知识的误导,却已不可避免。而作为教材,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互为一体。因为这些错误的存在,必然地影响了教材的正确性。
    事实上,现在对教材中差错的熟视无睹,大多是以诸如“不影响教材的正确性”作为遁词。作为教材编写者,这样的一种马虎草率、不负责任的态度,无疑比差错本身更害人。对如此的常识性错误不以为然,必将影响到我们的学生,从求学之初,就缺乏一种较真严谨的治学精神,而这显然将贻害无穷。
    因此,对教材差错的这种熟视无睹,我们绝不能容忍。一经发现,必须追究编写者的责任,而同时,应建立教材鉴定评审的专门机制,一方面严格把关,另一方面及时纠错,以确保教材的准确和权威,让教材真正回归“教材”的属性。

 

对教材中的差错不能熟视无睹

2013年01月18日青年报>今日快评
□钱夙伟

 

    近日,张作霖之孙指称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中,张作霖的照片其实并非本人。人教社工作人员表示,此前在网上看到过关于用错照片的信息,现在的历史书已经改版,照片已删除,但教材出现差错值得反省。

    此类新闻其实屡有爆出,比如有网友在微博里上传的一组插画显示,“高中的历史课本中,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原来全是同一个人。”比如有河南一家作文培训机构一位校长称,发到师生手中不久的2011苏教版小学语文三至六年级(下册)4本教材,存在43处错误。又比如贵阳一位资深语文教师指出,由人教社出版、在全国中学普遍使用的高一语文课本中,《荀子·劝学》一文中的一张配图,竟然有3处历史常识性错误。然而,一阵喧哗以后,复归平静,差错则依旧。

    显然,人们对教材中的差错已经熟视无睹。比如指出《荀子·劝学》一文有误的老师,已有40余年教龄,而面对一本早在2004年就初审通过的教材,显然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也没有发现这样的常识性错误。

    对差错的熟视无睹,是因为对差错的不以为然。比如,对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错误,教材编写者当时回应,一些非规则性问题,不影响教材的正确性。这样的说法固然可以成立,但教材作为特殊读物还需严谨更严谨。

    事实上,现在对教材中差错的熟视无睹,大凡是以诸如“不影响教材的正确性”作为遁词。作为教材编写者,这样的一种马虎草率、不负责任的态度,无疑比差错本身更害人。对如此的常识性错误不以为然,必将影响到我们的学生,从求学之初,就缺乏一种较真严谨的治学精神,而这显然将贻害无穷。

    也因此,对教材中差错的这种熟视无睹,绝不能容忍。一经发现,必须追究编写者的责任,而同时,应建立教材鉴定评审的专门机制,一方面严格把关,另一方面及时纠错,以确保教材的准确和权威,让教材真正回归“教材”的属性。
 
教材差错太低级
2013年1月18日北京晨报
钱夙伟

 

    张作霖之孙指称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中,张作霖的照片其实并非本人。近年来教科书中的各类错误频出,引发强烈反响。对此媒体呼吁,对于教科书错误不能容忍,一方面要严格把关,另一方面及时纠错并道歉,“让教材真正保持权威”。

  现在对教材中差错的熟视无睹,大凡是以诸如“不影响教材的正确性”作为遁词。作为教材编写者,这样的一种马虎草率、不负责任的态度,无疑比差错本身更害人。对如此的常识性错误不以为然,必将影响到我们的学生,从求学之初,就缺乏一种较真严谨的治学精神,而这显然将贻害无穷。也因此,对教材中差错的这种熟视无睹,绝不能容忍。一经发现,必须追究编写者的责任,而同时,应建立教材鉴定评审的专门机制,一方面严格把关,另一方面及时纠错,以确保教材的准确和权威,让教材真正回归“教材”的属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