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申遗”?
(2012-11-30 08:26:20)
标签:
历史麻将申遗保护文化遗产杂谈 |
分类: 杂文 |
2012年11月24日联谊报>钱塘听潮
钱夙伟
世界麻将组织秘书长江选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为麻将“申遗”并不是造势,而是“为麻将正名、正声、正气”。不过,他本人也承认麻将“申遗”成功遥遥无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多了,轮到麻将很难”。尽管如此,江选旗表示自己并未放弃,现在仍筹谋着联合其他国家为麻将“申遗”。(10月29日中国新闻网)
麻将“申遗”由来已久,而且围绕着中国是否应该将麻将“申遗”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赞同者认为麻将“体现了一种教养、一种学问、一种智慧,一种德行”、“具有数学、统计学、概率学等原理”,“麻将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应加紧申办,否则会被别的国家抢在前面。否定者则以为麻将在中国是一种具有赌博性的游戏,对社会具有负面影响,不宜急于“申遗”。
我国台湾的名导李国修曾这样描述麻将:“看死上家,盯死下家,搞死对家,一局麻将,三个死字,只有我赢,只有你死。”可谓一语道破麻将的吸引力所在。正是麻将这种零和博弈的属性,让麻将既可以是高智慧的游戏,也可以是或豪赌或“小弄弄”的工具。或许这就是麻将,仅此而已,无论怎样的“正名、正声、正气”,甚至即使入了“遗”,麻将还是麻将。过度的诠释,是麻将不能承受之重。
或以为通过麻将“申遗”可以为麻将文化正本清源。但是,麻将源于中国,已经并不需要“申遗”来证明,甚至麻将与长衫马褂,长期以来成为老外中国印象中必不可少的标志性符号。当然,别的国家“抢在前面”,是要贪麻将发明之功为己有,然而这改变不了历史事实,我们不必随之起舞,而且,即使我们“申遗”在先,他们也未必认同。其实,就如我们自己,虽然对麻将是我们的“国粹”看法一致,但究竟源于何地,也有“湖说”、“郑和说”、“太仓鹘说”、“宁波说”等等之多,恐怕谁也说服不了谁。
当然,“申遗”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保护和传承。然而,麻将如今不仅没有像其他的许多文化遗产那样濒临失传和灭绝,反而方兴未艾,从城市到乡村,麻将馆星罗密布,搓麻声此起彼伏,更不时有各类麻将大赛切磋麻艺,麻将的发展,正未有穷期。因此,要“加紧”的,并非“申遗”,而是如何使麻将趋利避害。
显然,为麻将“申遗”,实在是吃饱了撑的。固然,麻将有着悠久的身世,但如果因此就都要“申遗”,那真不知要做多少无用功。比如筷子的历史,大概并不比麻将短吧,但显然并不需要靠“申遗”来保护和传承,因为,过上一万年,恐怕我们都还得用筷子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