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拯救传统村落,就是守护文化之根

(2012-11-15 21:22:28)
标签:

冯骥才

传统村落

文化

保护

城市化

杂谈

分类: 文化

2012年11月14日湖州日报  
钱夙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近日在天津表示,中国现在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已经迫在眉睫。

    这让我想起,国庆节到曾经插队的村子吃喜酒。却不料到了那里才知道,村庄已被拆得面目全非,村民基本上都已经搬到新建的一个小区里,住的是五层公寓,物业化管理,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

    如此的大拆大建,已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普遍现象。于是,随着许多纯朴原始的原生态景观乃至原有风貌不复存在,所谓新农村之“新”,其实也不过是许多城市人想要“逃”出去的水泥丛林。乡村因此千篇一律,到处都是一样的商业化、城市化氛围和新人造景观,既失去了个性,也失去了乡村的独有魅力。

    严重的问题还在于,现在的“新农村建设”,还在重蹈许多城市建设中不重视保护的覆辙,随着新楼一片片崛起,承载历史的记忆也同时被抹去,使乡村传统文化的根脉面临从此全部切断的危险。

    如冯骥才所说,“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无疑,我们每个人说到底都是从农村走来,身上无不有着农村的印记,传统村落其实是我们的文化之根。而当所有的传统村落都已不再,我们到哪里去寻找我们的过去?

    显然,城市化不是简单的把村庄一律拆除,建成一个个住宅小区。虽然这些小区还冠与某某自然村的名称,但如此的“千村一面”,已经根本没有“村”的影子。

    实际上,这样的城市化生活,也未必是村民所愿,于他们,不仅长期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因此改变,许多的风俗人情难以保留,千百年来的乡村自然肌理不再,于生态环境,也难说不产生负面的甚至破坏性的影响,这样的“新农村”,连是否“宜居”都很难说。

    传统村落因其“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现在许多城市,当势不可挡的“旧城改造”之后,老房子荡然无存,才发现老房子的弥足珍贵,于是回过头来重建所谓“历史文化街区”,但这样的假古董,显然并无多少价值。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已是如今的共识,而传统村落正是可贵的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守护文化,无论于先人还是后人,都是生活于当下的我们的一份责任。当传统村落如此迅速地大规模“消失”,应该反思的是,“新农村建设”如何注入更多文化保护的内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