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不能“流于形式”
(2012-01-13 09:19:46)
标签:
官方微博流于形式人情味真性情责任意识杂谈 |
分类: 时评 |
2012年1月13日人民法院报
钱夙伟
愿“官微”也能流露真性情
2012年01月13日长沙晚报
钱夙伟
报载,去年底的一个网络调查结果显示,近半网民认为部分“官微”流于形式。47.2%的受访者认为没有起到双向沟通作用,大部分网民只是将“官微”作为资讯获取工具。
官方微博无疑是个新东西,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但在现实中,人们却看到,因为它和“官方”关联着,很是有着传统的各种“官方”作派:正襟危坐、正儿八经、严肃谨慎、滴水不漏。于公众,无法互动,也无法亲近,只能“作为资讯获取工具”。
“官微”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官方”的习惯思维。固然,理性是“官方”的应有之义,但却并不意味着排斥感性,“官方”不是让民众望而生畏的面具。而现在所谓的“理性”,大多不过是“官腔”,而“官腔”,作为官场痼疾,人们早已深恶痛绝。
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官方”,已表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个性化风格,这正是官员们为民情怀的体现、自信心态的流露。本来,“官方”也是由有血有肉的官员构成,代表的是百姓的利益,“官方”理应与百姓有着同样的喜怒哀乐。
显然,有个性的“官方”,才让老百姓亲切,才能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作为“官方”网上窗口的“官微”,当然也应该如此,有个性,有人情味,有真性情。这样,才能让百姓亲近,才能发挥
“官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