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湖州钱夙伟
湖州钱夙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394
  • 关注人气:28,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陪同”何以成了官员每天的功课

(2011-11-23 08:42:42)
标签:

陪同

官场病态

下必甚焉

杂谈

分类: 时评

2011.11.23济南时报 
□钱夙伟(浙江 职员)
http://jnrb1.e23.cn/jnsb/20111123/m_SB112306_7.jpg黎青/作
    近日,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组成课题组,从去年开始展开一项“县处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生活观察”的研究,首次以科学方法描述出了我国县处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生活的一般状况。“陪同多”是这次调查出来的特点(11月22日《新京报》)。
    其实,对于“陪同多”,早有三令五申,比如中央《关于简化各级领导干部外出活动接待工作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废除礼仪性的迎来送往”,“不迎不送,不请不到”,“领导干部外出活动,各地必须减少陪同人员和工作人员,除约定者以外,其他负责同志不要出面陪同”。然而,这显然并没有落到实处。
    究其原因,其实也很明白。于上级领导,前呼后拥的陪同,体现出自己高人一等的“官威”,借此满足了自己的虚荣感;于地方领导,或是生怕因“怠慢”而得罪上级领导,或是不愿放过多与领导接近乃至“感情投资”的机会。因此,可谓是两厢情愿。
    显而易见,“陪同多”不仅是传统的陋习,也是官场的病态。“陪同多”不仅空耗了官员的时间精力,甚至耽误了正常的工作,其中一个必然的后果是下基层少。“职位越高的干部,与群众打交道的时间似乎越短,这也正是造成干群疏离的重要原因”。无疑,“陪同多”不仅助长了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更有损党群关系。
    “陪同多”愈演愈烈,大凡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也因此,关键还是要从上级领导抓起。否则,按现在的官场生态,只把板子打在下级领导身上,有关“必须减少陪同”的规定,依然不过是一纸空文。

 

“陪同”何以成基层官员日常功课
2011年11月23日重庆时报
钱夙伟(浙江 职员)

 
  近日,中国社科院开展的一项“县处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生活观察”研究显示:县处级领导干部“陪同多”是重要特点。(11月22日《新京报》)

  这个算是人尽皆知的特点。看看每天的地方媒体,地方官员们陪同,几乎是每天的功课,而这其实与工作并无多少关系,如去年卸任西南省份一县委常委、常委副县长职务的杨万东所说,陪同客人“吃饭、喝酒、休闲是家常便饭”。

  至于需要“全陪”的“部委、省里来的重要人物”,更是形式大于内容:从提前到高速公路口接,到走的时候还要送到高速路口,“更重要的人物,四大班子领导都要来”,陪同其实只不过是为了表达出一种下级对上级恭敬的姿态。

  其实,对于“陪同多”,制度早有规范,比如中央《关于简化各级领导干部外出活动接待工作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废除礼仪性的迎来送往”、“不迎不送,不请不到”、“领导干部外出活动,各地必须减少陪同人员和工作人员,除约定者以外,其他负责同志不要出面陪同”。但陪同接待之风依旧。

  究其原因,因为陪同之于上级领导,是一种前呼后拥的姿态,能够在“官威”中找到虚荣感;之于基层领导,或是生怕因“怠慢”而得罪上级领导,或是不愿放过多与领导接近乃至“感情投资”的机会。因此,可谓两厢情愿。

  显而易见,“陪同多”不仅是传统的陋习,也是官场的病态。“陪同多”不仅空耗了官员的时间精力,影响甚至耽误了正常的工作,其中一个必然的后果是下基层少。“职位越高的干部,与群众打交道的时间似乎越短,这也正是造成干群疏离感的重要原因”。无疑,“陪同多”助长了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

  “陪同多”愈演愈烈,大凡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也因此,关键还是要从上级领导抓起,加强问责,否则改观生态、将基层官员从繁冗的接待陪同中解放出来,也就无从谈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