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6日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场论
钱夙伟
随着高晓松刑满释放,他在看守所内翻译的马尔克斯作品《昔年种柳》第一章全文也受到追捧,网友评价颇高,感叹“高墙下出灵感”,并期待高晓松将剩余四章译完。
此前有报道说,高晓松出狱,身价不降反涨。高晓松的狱中译作受热捧,无疑也有这样的背景。
显然,入狱六个月,高晓松的翻译水平不至于就突飞猛进,当然更不会因为醉驾或者坐监而提高,有网友感叹是“高墙下出灵感”,如此诗化“高墙下”,其实正是在亵渎“灵感”。
当然,看守所内的生活,对高晓松来说是前所未有的环境,在面壁思过中,会生出别样的人生感悟和感触,这对于他的创作和翻译可能有所裨益。
然而,入狱的高晓松毕竟是戴罪之身,到监狱里不是去“出灵感”的,忏悔、改过才是主要的。应该提高的,也更是遵纪守法这方面的认识。
高晓松身价暴涨,乃至狱中译作受热捧之类,其实并不正常。固然,高晓松醉驾后认罪服法的表现,确实获得了公众的认可。然而,高晓松入狱反而“因祸得福”,显然模糊了是非界限。
其实,说白了,高晓松的狱中译作受热捧,与其说是热捧“译作”,还不如说是热捧“狱中”。有网友评价,高晓松狱中译作“译得很好看,语言生动有趣,也很时尚”。即使高晓松的译作可以跟一些专业译者媲美,也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如果不是因为他入狱,很多人根本不会去关注他的译作。
这无疑值得反思。对于高晓松的身价暴涨,有很多人在背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高晓松尚在狱中,《中国达人秀》对高晓松已是翘首期盼,评委席早已虚位以待。如此的高调和急迫,当然是出于对利益的追逐,这于当今其实也早已司空见惯,但如果因此造成社会价值观的错位,其代价无疑太过沉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