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湖州日报
钱夙伟
9月26日,同仁医院东区门前依旧车流不息,很少人知道这里曾是一家三星级涉外酒店,被同仁医院在2003年4月以3.36亿元收购,作为“特需病房”已经使用了若干年,成本已近收回。(9月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医院收购酒店已并不罕见。就在同仁收购金朗酒店的早些时间,协和医院收购了与之毗邻的北方饭店。而今年的7月份,湖南长沙市的湘雅二医院又以超过3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曾在当地名噪一时的湘泉大酒店。
医院对于这些收购行为的解释,基本都是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状况。这确实也是我国目前绝大多数三甲医院所面临的窘境。不过,这些昂贵收购而来的,也并非普通的病房,而是“特需病房”,当然,所谓“特需”,大多是富人的特需。
竞相开设“特需病房”,显然是因为可以为医院带来丰厚的收益。既然医院也以效益最大化为追求,及时“开发”新业务,或许也体现了一种市场竞争的意识,因此,没有资格进“特需病房”的其他人士,也不妨对此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问题是,健康与生命,无论于富人还是穷人,都是同等重要的。而“将一家二流的酒店经营成为一家一流的专科医院”,说白了,其秘诀在于医疗资源向“特需病房”的倾斜,毕竟,病人是来看病的,而不是来享受住宿条件的。如果是这样,当医院对“特需病房”表现出过分的热情,住不起“特需病房”的患者就有理由担心,自己是否将因此受到“边缘化”的对待?
据称商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80%的收益来自于20%的客户,于医院,“20%的客户”当然应该就是住得起“特需病房”的那部分患者,显然,“特需病房”不过是如今通行的争相谄媚所谓高端客户、优质客户的“医院版”而已。
但是,趋富嫌贫,本身有悖于救死扶伤为天职的白衣天使的职业特征,医院如此势利,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医德。而只盯着富人赚钱创收,显然不合国情。一掷数亿投入“特需病房”,缓解的只是“特需”的“紧张”,而不可能是普通患者的“紧张”。
因此,当“集中了医院优势资源,能够提供较高层次的医疗服务”为特色的“特需病房”纷纷亮相的时候,让人们期待的是,比如同仁医院,也能不能开设服务对象、收费标准不同,但服务特色和水平却也并不差的“廉价病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