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奶奶”与留洋儿子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2011/07/13北京青年报
钱夙伟(浙江 职员)
本该是安享晚年的年龄,85岁的周瑞英老奶奶却独自在马甸桥地下通道内卖菜。近日,这位在网络上走红的“果蔬奶奶”受到了不少关注,很多居民在下班时都会刻意路过给她捧个场。
本来该颐养天年的八旬老太,却靠卖菜过活,既让人为她的坚强感动,也为她的艰辛而心酸。“果蔬奶奶”并非没有子女,她的儿子清华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攻读研究生,并娶妻生子,然而,“30多年了我只见过他一回,就是他爸去世的那年”。于“果蔬奶奶”,是因为“回来一趟太贵了,我自己能活”。只是,于“果蔬奶奶”的儿子,也已经为人父,难道还不能体会这“可怜天下父母心”?
或许,留洋儿子也确有各种各样不为外人道的原因,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一位85岁的老人,不仅独自生活,还靠卖菜过活。而且,既然能在国外娶妻生子,也应该有这个能力供养老人。
“果蔬奶奶”与留洋儿子的内中情由,当然是家庭事务,旁人不必置喙。然而,这当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却是,于子女的培养,怎样才算优秀。实际上,于许多家长,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与这位“果蔬奶奶”的高材生儿子相比,显然,那些给“果蔬奶奶”以力所能及帮助的同样的年轻人们,更让人喜爱。比如,他们主动帮助她搬运蔬菜。他们为了“捧场”而来买她的水果。或许,他们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甚至只是收入低微的打工者,在国内娶妻生子都是一份生活的沉重,但他们对老人的爱心和孝心,会不会让“果蔬奶奶”的亲生儿子汗颜?
这不能不说到教育。教育本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做人处世,而百善孝为先,以孝事亲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的本义,从来和德联系在一起。因此,孝顺老人,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学校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懂得孝,那么,就应该检讨自己的教育,离培养全面的人才还有多远。
对父母的孝敬,源于感恩。人生在世,其实应是一个不断感恩的过程。唯有时时处处心存对父母,进而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感激之心,才可能对他人、对国家以及对社会做有益的事情。也因此,“果蔬奶奶”与留洋儿子,以及她身边那些热心年轻人的故事,让人感慨系之,也让人反省和深思。
http://pic.thebeijingnews.com/news/0563/2007/08-29/0023@117683.jpg
“果蔬奶奶”与留洋儿子
2011年07月13日新京报
□钱夙伟(职员)
“果蔬奶奶”的儿子名牌大学毕业且留洋的教育背景,也让人反思,培养出怎样的子女,才能算优秀。如果连孝敬老人都做不到,恐怕仍是“不及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