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汗颜的“世界第一”
(2011-03-08 08:49:18)
标签:
李德水论文数量世界第一实际价值考核评价体系质量与数量杂谈 |
分类: 时评 |
2011年3月8日北京晨报
钱夙伟
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建议,必须尽快改革我国的科研体制和对科研人员的评价考核机制,绝不能以发表多少论文论英雄。李德水说,中国现在有两个世界第一。一个是研发人员,到2009年年底,我们有318.4万研发人员、科技人员,这是世界第一,超过美国;一个是近年来我们科研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李德水说,但是这些论文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的100位之后。而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90%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
质量与数量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一言以蔽之,是我们对科研成果的理解,只是如何吸引眼球,并以此出名,只要作为获奖和晋升垫脚石的目的一达到,“成果”有无实际价值,已无关紧要。也因此,“科技泡沫”就不可避免。
问题还在于,这数量巨大的科研“成果”,要以多少财力为代价?因此,当以科研的名义如此空耗着我们有限的财力,“位居世界第一”的论文数量,只会让人汗颜。
值得追问的是,目前的考核评价体系,助长了片面追求数量的浮夸之风。比如曾经被披露的北大法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就明文规定教师工资与“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挂钩。于是,为了求得发表,可以不择手段。而现在不少的“核心期刊”,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职称职务乃至收入等级评定做“嫁衣裳”。
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一直坚持科研的质量、秉持“慢”的理念。自从2004年有独立的国内实验室后,仅发表过3篇原始文章。然而2007年时年45岁的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足见其科研“质量”之重。
只有将为人类造福、为国家强大作为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动力,“位居世界第一”的论文数量,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