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山装载体元素符号民族气节孙中山杂谈 |
分类: 文化 |
2010年6月29日北京晨报
钱夙伟
26日,孙中山文化工程座谈会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召开。中山市相关领导在座谈会上表示,计划借势百年辛亥,宣传孙中山文化,进一步建设孙中山文化工程。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顾作义建议“可以将中山装改造成公务员制服”。(6月28日《广州日报》)
“将中山装改造成公务员制服”,显然是因为中山装已渐趋在我们的生活中淡出。但是,弘扬和宣传孙中山文化,也并非就一定要重穿中山装。服装的功能首先是保健和装饰,并不是宣传教育的载体,因此,以前穿唐装汉服长衫马褂,并非是因为其中有“为人正直、办事公正”之类的元素符号,可以穿出民族气节,就如现在穿西服,与有没有一颗中国心毫无关系。
实际上,服装的演变和流行,有其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的背景,也几乎是不可逆转的。
价值观是稳定的,服装却总是趋时的,没有必要把两者强扭在一起。因此,如此建议,有如笑谈,根本没有可行性。
前一篇:3年恶臭,熏不着谁的鼻子
后一篇:汕大不妨谢绝“牛顿苹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