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4日澳門日報>看法說法
錢夙偉(浙 江)
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春節應放申遺首位〉的文章中,建議將“春節”申遺。“這樣可以提高人們對春節文化保護的全民自覺,增強文化自信,促進中華民族四海一家的認同感和親和力。同時,可加強國家與民族的軟實力、文化影響力和民族人文形象。”
“春節”申遺,顯然是因為傳統“年味”的漸淡乃至變味。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節日裏的改善吃喝於當下已並不重要甚至不必要,況且因為交通的方便快捷,飮食上的地域特色日漸式微。而如果僅僅是與親人團聚,當然不必一定要在春節。因此,現在的春節,於當下的年靑人,越來越缺乏吸引力,以至早已有人甚至聳人聽聞地提出要“保衛春節”。
實際上,風俗總是隨着歲月的變遷而不斷地發生變化,即使年長的一輩,要完全恪守傳統,比如從過年前的撣塵掃房子到吃過年夜飯後的熬夜守歲,穿着唐裝、提着燈籠地原汁原味地“老法”過年,已無可能。畢竟現在已是多元社會,各種文化交融,尤其是追求時尙的年輕人,必然更多地選擇其他的方式辭舊迎新,即使為“春節”申遺,也不可能保留和延續一個不變的風俗。
也因此,當然應該在春節大力舉辦傳統的民俗活動,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實際上,春節也正是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極好契機,旣可豐富節日文化生活,營造節日氛圍,也有利於激發、調動民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但是,“年味”要延續其生命力,歸根到柢,必須注入新的文化內涵。
春節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靠年輕人去傳承和延續,而現在年輕人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斷上升,宣泄情緖、釋放壓力、張揚個性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當許多傳統的“年味”難以與時俱進漸趨淘汰的時候,讓春節重新具有強大誘惑力,除了親情、團圓這一春節永恆的主題,過年方式也應該推陳出新,增添充滿生氣和活力的形式和內容。
因此,春節本身也要進行改革。附着於親情、團圓的文化內涵,應該體現出地域和時代的色彩。否則,如果都是睡睡懶覺、打打麻將、看看電視,春節和雙休天並沒有兩樣。而如果春節被“淡化”,即使申遺,也沒什麼意義。
与其申遗,不如给春节注入新内涵
2010年02月12日中国青年报
钱夙伟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春节应放申遗首位》的文章中,建议将春节申遗。“这样可以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的全民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可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人民日报》2月11日)
“春节”申遗,显然是因为传统“年味”的渐淡乃至变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节日里的改善吃喝于当下已并不重要甚至并不必要,况且因为交通的方便快捷,饮食上的地域特色日渐式微。而如果仅仅是与亲人团聚,当然不必一定要在春节。因此,现在的春节,对当下的年轻人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以至早已有人提出要“保卫春节”。
实际上,风俗总是随着岁月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即使于年长的一辈,要完全恪守传统,比如从年前的掸尘扫房子到吃过年夜饭后的熬年守岁,穿着唐装、提着灯笼原汁原味地“老法”过年,已无可能。毕竟现在已是多元社会,各种文化交融,尤其是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必然更多地选择其他的方式辞旧迎新,即使为“春节”申遗,也不可能保留和延续一个不变的风俗。
也因此,当然应该在春节大力举办传统的民俗活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实际上,春节也正是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极好契机,既可丰富节日文化生活,营造节日氛围,也有利于激发、调动民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但是,“年味”要延续其生命力,归根到底,必须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毕竟,春节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靠年轻人去传承和延续,而现在年轻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上升,宣泄情绪、释放压力、张扬个性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当许多传统的“年味”难以与时俱进渐趋淘汰的时候,让春节重新具有强大诱惑力,除了亲情、团圆这一春节永恒的主题,过年方式也应该推陈出新,增添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形式和内容。
因此,春节本身也要进行改革。附着于亲情、团圆的文化内涵,应该体现出地域和时代的色彩。否则,如果都是睡睡懒觉、打打麻将、看看电视,春节和双休日并没有两样。而如果春节被“淡化”,即使申遗,也没什么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