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汶川的灾后文化重建

标签: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汶川灾后文化重建杂谈 |
分类: 文化 |
http://xmwb.news365.com.cn/images/index_7.jpg
2009-05-18新民晚报
钱夙伟
http://pinglun.eastday.com/images/2005comments/images/p001.gif
学学汶川的灾后文化重建
2009年5月18日东方网
钱夙伟
羊角花开、樱桃丰收。汶川县绵虒镇三官庙村十六日载歌载舞,庆祝震后首个古羌文化节的到来。汶川是中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有“西羌门户”之称。首个古羌文化节将对羌族历史典故、民间习俗、音乐舞蹈、工艺美术、释比文化、服装饰品、礼仪节庆等进行全面展示,(5月17日中国新闻网)
“五一二”汶川特大地震使羌文化受到严重破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姜维城文化遗址明城墙全部坍毁,许多羌族文化传承人、收集者在地震中丧生,7个非物质文化传习展示场所损毁倒塌,萝卜寨羌民族生态保护区夷为平地,龙溪“羌人谷”、绵虒羌锋村等羌文化原生态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羌年”、“羌族羊皮鼓舞”、“苏布士”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所用的祭祀神坛全部被摧毁,却不料如此劫难过去仅仅一年,汶川县就端出如此一道羌文化的丰盛大餐,实在不易。
据报道,汶川在震后迅速成立调查组,调查组人员不顾个人安危,跑遍了全县所有有文物保护单位的乡镇、村组,真真切切地掌握到了全县文物损毁的第一手资料,并强力推进濒临危境之中的羌文化抢救性保护。地震后,百废待兴,家园重建千头万绪,汶川却不忘文化重建,以全力保护民族文化,来打造精神阵地、凝聚民族精神,为物质重建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无疑是领悟了重建的真谛,也体现了对文化建设的一贯重视。
与灾后的汶川相比,不少地方显然有着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件,然而,即便如此,又有几个地方能像汶川那样,拿得出文化遗产的“全面展示”?这其实凸现出文化遗产保护及至文化建设的普遍性尴尬。在不少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GDP数字面前,显然十分的弱势,于是,在“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权衡中,“软实力”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并没有改善和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建设工作,其中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并非个别现象。
正如有识之士早就指出的,没有文化背离文明的经济发展最终打造出的只能是一头强健而粗蛮的经济动物。显然,如果我们再不摆正“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位置,终将以自己的愚昧,终结文化传承,割裂文化传统,让自己的文化失去根和魂,而失去人文精神的支撑,“硬实力”的发展也必然难以为继。
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是“守护精神家园”。显然,这应是政府主导的公益事业。在急功近利的经济建设面前,不给“精神家园”以应有的位置,从中折射出的,正是政府职能的错位。也因此,汶川灾后的文化重建,尤其值得各地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