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2日湖州广播电视报
钱夙伟
3月6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浙江代表团举行小组会议,全国人大代表、湖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马以说,他曾在一些企业里看到,很多大学生在车间里做着简单机械的劳动,每个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而企业认为“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工资成本差不多”。这种情况让马以非常痛心。他认为,“大学生不能沦为农民工的替代品。”(见浙江在线)
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沦为农民工的替代品”,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于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至少数万元的投入成本,于本人付出的心血和青春,也是不公平的。显然,让大学生摆脱“沦为农民工的替代品”的尴尬,是政府的职责,就提高就业率而言,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需要。
但是,不容讳言,这个“非常痛心”的现象,还在呈加剧的趋势。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加之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宏观就业形势趋紧,大学毕业生正处于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寒流”之中。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除了工作岗位的僧多粥少,很大程度上还因为大学生不能适应岗位。因此,许多单位在招聘时,把多少年的从业经验当作一项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无疑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而且还将使就业难陷于恶性循环之中,因为大学生没有经过工作岗位的实践,哪来的工作经验,而没有工作经验,也意味着不可能找到岗位。在这种情况下,能好歹有个饭碗,于不少大学生已经是十分的满足,别说与农民工挣同样的工资,即使是拿上一段时间的“零工资”,也只能忍受。
为此,马以市长建议更多地鼓励大学生创业,他认为,大学生有思想、有能力、有水平,创业成功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以创业实现就业,无疑是一种高层次的就业,也是发挥大学生优势,避免“沦为农民工的替代品”有效途径。而且,“大学生创业对就业的带动效果是最明显的。”“一个大学生创业,一般可以带动4-5个人就业。”“大学生广泛创业,还可以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因此,大学生实际上还将从“农民工的替代品”的角色,一跃而成为农民工就业的推动者。
当然,大学生创业,更需要政府的扶持。马以市长提出,为了促使更多大学生创业,应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鼓励政策,如提供小额贷款、免租金服务等。同时,考虑到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既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就同样也是大学生创业的一道坎,因此更需要的是创业培训,政府应当积极组织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为大学生补课,并实行诸如政府代垫学费,就业再还款的政策。这样,大学生的创业才有可能梦想成真,从而突破“沦为农民工的替代品”的怪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