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4种语言辱骂杂谈 |
分类: 时评 |
2008
年4月22日今晚报(天津)>教育时评
钱夙伟
据《大连晚报》报道,日前,一架从北京飞往大连的飞机刚刚降落,机上两名女乘客发生摩擦,先后用中文、英语、日语和法语互相辱骂。机上很多乘客包括不少外国乘客都围上来“观战”,有乘客对两人的“高素质”感到质疑。
钱夙伟
“4种语言吵驾”之辱
2008-04-21新民周刊
浙江 钱夙伟
“高”得离谱
2008-04-13西安晚报>今日时评>画里有话
文/钱夙伟 图/王成喜
文/钱夙伟 图/王成喜
昨日,一架从北京飞往大连的飞机刚刚降落,机上两名女乘客发生摩擦,先后用中文、英语、日语和法语互相辱骂。有乘客对两人的“高素质”感到质疑。(4月12日《大连晚报》)
能把三种外语“娴熟”地用于辱骂,肯定接受过很好的教育。然而,这种教育,显然并没有让她们得到人文素质的提升,只不过体现为技能的掌握。因此,掌握4种语言,充其量是“高技能”,并不等于“高素质”。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说:“教育过程首先就是精神成长的过程,其次才是科学获知。”显然,对这两名女子来说并非如此。实际上,这于现在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高技能”却“低素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多年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一些人从行为规范到理想信念教育的薄弱。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专业技能上出类拔萃,而公共品德、文明修养却没有及格的人,诸如这两位用四种语言互相辱骂的女乘客。这确实令人担忧,身处文明社会,高技能缺乏高素质的支撑,无论于自己还是于社会,终究难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前一篇:凭什么让观众听检讨
后一篇:当心公款洗脚披上文化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