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特价提价杂谈 |
分类: 市场随笔 |
2008-04-09市场报
浙江 钱夙伟
浙江 钱夙伟
商场对此的解释是,近期各种品牌的奶粉都涨价了,有的甚至涨幅达到了15%。这个品牌的咖啡也随之由33.5元提价为44.5元,现在卖39.5元,当然是“特价”。
如果这种咖啡的提价是得到准许的,那么,确实不存在变相抬价问题。但是,提价除了成本因素,还要考虑市场供需关系,如果市场供大于求,还要提价,那岂不是与自己过不去,非把积压进行到底?
这其实反映出不少企业一种普遍的心态。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不是把力气花在力求产品的适销对路上,而是投机取巧。既期望价格上涨,又想卖得出去,于是就玩这种提价后,又赶快“特价”的把戏,从提价与“特价”的差额中,赢得利润的最大化。
其实,这种提价后就“特价”的商品,本来就没有提价的资格。如果不论市场有否销路,都容许跟风涨价,那么,只会造成盲目的物价哄抬,价格管理的混乱。现在的消费者其实精明得很,厂家想以此吸引消费者,反会引来消费者的不满,最终砸了自己的牌子。
前一篇:五星级公厕,实在臭不可闻
后一篇:凭什么让观众听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