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天游峰”

分类: 影感游记 |
在进武夷山的门票上印有徐霞客赞美天游的名句“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第一也。”大意是说,在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之中,只有天游峰能够独占鳌头,可称武夷第一山。
登天游峰既能独揽曲水之胜,又能最大幅度地饱览众多山峰岩壑的奇景。“第一山”、“武夷第一峰”都是徐霞客赞美天游峰的经典词。
到武夷山旅游不登天游峰就好似“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可以三进武夷景区,第一天就选择登“天游峰”。
登天游峰的意义不是局限在“登”,因为登山的险峻艰难体验大体是一样的。登天游峰的更大意义在于“赏”,因为摩崖石刻是武夷山一张独特的人文风景名片,风格迥异的摩崖石刻群集儒学、释佛、道教文化于丹崖石壁,成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一赏。
无论是在山中岩石上还是在溪边悬崖壁,都能见到大小不一、年代不同的石刻遗存。450多幅摩崖石刻,跨越1500年时空。一方方石刻刻风拙朴,书法各异。由于题刻者的身世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思想境界也就各有千秋。
作品题刻内容浩繁者似长卷;精短者仅一字;无不饱含哲理。一方方石刻,记录着不同时代的人文历史。有的抒发个人志趣;有的赞美山水;还有的书写仕宦感怀。
伏虎岩紧挨着武夷山晒布岩,这一带汇集了许多摩崖石刻景观。第一方吸引我们驻足的石刻是“伏虎”。
它相关一个观音降虎的故事。相传在很早以前,武夷山的晒布岩与隐屏峰一带被十数只猛虎所占据,以一只花斑母虎为首,最为凶悍,带着小虎们胡作非为。
虎群窜进村中食人叼畜,无恶不做,唬得黎民百姓叫苦连天。花斑母虎在武夷山凌霄峰南边的虎啸岩洞中修炼成精,又伴着武夷山另外一怪铁板鬼学歪门邪道,还常躲在酒坛峰上偷听八仙聚会,本事不小。
为了降服这只猛虎,观音化成粗犷汉子,手执钢叉,腰悬弓箭来武夷山打虎。打虎的汉子轻易将小虎们一一拿下,唯独花斑母虎比较棘手。但最终花斑母虎还是败下阵来,落荒而逃。最终被观音用花瓶降服。
天游峰北面的一组石刻中突出的当数“第一山”、“福地洞天”、“寿”、“掌中”、“武夷第一峰”、“奇胜天台”
等,玄机妙语镌刻于绝壁之上。 乾隆六十年(1795)武进士。嘉庆五年(1800),选授闽浙督标右营守备。道光九年(1825),升为闽浙陆路总兵。身为武将,不但武艺精湛,且书法独具一格。他精心研究、揣摩书法技巧,著有《字林便览》一书。有人作诗赞颂:“得之兴愈酣,下笔龙蛇走,刚柔异欧虞,筋骨判颜柳。”
武夷山最大的摩崖石刻,是九曲溪南勒马岩绝壁上的“镜台”二字。在溪中竹排上看和上岸后再岸边岩石上看迥然不同。
我在“壁立万仞”的石刻前刻意停留、凝思。旅友认真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林则徐查禁鸦片时期,在自己的府衙写的一幅对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意指悬崖绝壁能够直立千丈,是因为它没有过分的欲望,不向其他地方倾倒。
这里的“壁立万仞”除了形容仙掌峰的高峻挺拔,直立万丈,同时隐喻武夷文化的高深,三教同山,显示了武夷山的大度与宽容,寓意深刻。
一线天楼阁岩宋代理学家朱熹手书的石刻“天心明月”,是朱熹讲授“理一分殊”哲理的写照。朱熹启发人们认识“理一分殊”,从天上一轮月影映照大地无数江河湖海之现象说起。那散在江湖河海的一轮轮明月,其本乃是天上的一月所生,生动揭示了本源现象。五曲之畔晚对峰麓有一处岩刻“道南理窟”,彰扬朱熹传道东南、聚集同好共同创建朱子理学的功勋。
武夷摩崖石刻艺术的隽永深奥,好似定格在崖壁上的史书供后人观赏和品读、研究。我们赶中午竹筏的时间,只是到此一游、潦草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