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溯源“大红袍”

(2021-04-29 21:14:40)
分类: 影感游记
      每次有机会见面,好友茶专家都亲自沏茶品尝,且很专业地普及茶知识,足够耐心,不怨其烦,这引起我对茶的日渐兴趣。这不?动车上能沏茶是一种功夫吧?“自古茶铭似佳人,古乐悠扬。古调虽自爱,今日不常闻。唯有知音欢聚,缓缓琴音舒馨。”先生说,以此点赞。
溯源“大红袍”
   本次武夷游,沾了一点“”主题,到了岩茶的核心区,追根溯源,算是一次性地将“岩茶”的来龙去脉刨了个底朝天。
溯源“大红袍”
  自古名山出好茶,武夷山也不例外。武夷山位尊八闽,境内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其悬崖绝壁,深坑巨谷是岩茶生长的得天独厚的绝佳环境
溯源“大红袍”
当地茶农,利用石隙、石缝,岩边、岩凹等砌垒茶园,做到“岩岩有茶,非岩不茶。”放眼望去,煞是壮观。烟雨蒙蒙的早晨走进茶园,好山、好水、好空气、好生态,赏景闻香,足够惬意。
溯源“大红袍”
   再是了解到诸多茗品名。不看不知道,来到九龙茗茶园,看到各茗品的“”的确足够奇,什么水仙、肉桂、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瓜子金,金钥匙,半天妖、不见天等等。
溯源“大红袍”
  不是亲眼所见,很难将这些名与茶联系起来。“不见天”应该与它的生长环境有密切关系。照片上的这几株茶就是不见天。石缝狭窄潮湿,少见阳光,岩壁上都是苔藓类植物。
溯源“大红袍”

溯源“大红袍”
   三是见到了九龙窠岩壁上的几棵大红袍。九龙窠岩壁处多云雾、湿度大、日照短、温差大、岩层顶上终年有细泉浸润,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
溯源“大红袍”
   一九四四年出版的《武夷山的茶与风景》记载:“大红袍”是中国名茶中的奇葩。有茶中状元之称。在这里了解到的有关茶的剪穗扦插、无性繁育等内容选择跳过,一两句说不完。
溯源“大红袍”
  关于“大红袍”名来历的传说是看了“印象派”张艺谋的“印象”山水系列,桂林、丽江、西湖、海南、武夷山《印象大红袍》才知道的。
溯源“大红袍”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
溯源“大红袍”
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
溯源“大红袍”
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
溯源“大红袍”
  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溯源“大红袍”
     采茶的季节,看见来来往往挑担穿梭在茶园的茶农繁忙和辛苦,想起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杯中每一片茶叶都经过了茶农们的无数道工序,不是一片简单的叶子,且喝且珍惜。
溯源“大红袍”
   生活如茶,有浓有淡有清香;旅行如诗,有魂有韵有惊喜,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那些将要去的地方都是素未谋面的故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