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几次有效的的教研活动,都给我带来过写作的冲动,但每次都因这样那样的干扰,或是这样那样的不成熟,而搁置。
本学期开学的首次学习研讨,再次激起我曾经的冲动,终于下定决心,想理出些头绪。
研讨主要围绕魏书生科学民主教育专辑“培养科学治教的习惯”,老师们结合实际谈论了对“课堂教学十条要求”、“每天七个一分钟”、“八个学习习惯”的理解,讨论氛围比较轻松。其成功意义我感觉不在于是否在这次研讨中深刻领会了多少学习内容;更大的意义在于,大家在讨论中逐渐敞开了心扉,打开了自己的盲区和隐蔽区,坦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作了有意义的交流和分析。这让我想到了乔哈里窗。
乔哈里窗是一个常被用来研究人与人交往秘诀的工具。它把人的内心世界比作一个窗子,有四格:分为公开区、隐藏区、盲区和未知区。如图所示:
|
自己已知
|
自己未知
|
他人已知
|
公开区(开放我)
|
盲区(盲目我)
|
他人未知
|
隐藏区(隐藏我)
|
未知区(未知我)
|
http://www.jst-cn.com/UserFiles/Image/img00000(11).jpg
公开区(Open
Area)。代表了“我”自己和那些看见了我的行为的人都知道的行为、情感和动机。这是我(以及我们所有人)向外界开放的窗口,也是我们大多数人愿意交流互动的基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目的就是不断扩大公开区,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做法是提高个人信息的曝光率、主动征求反馈意见。
盲目区(Blind
Spot)。是一个其他人能看见,但“我”却看不见的行为、情感和动机窗口,即自己不知道,别人却知道的盲点。在互动中,“我”在公开区中展示了“我”的公众形象,这是他人能看见的,然而除此之外,他人也能穿过公开区洞察到我自己不能“看到”或意识到的“盲区”。
隐秘区(Hidden
Area)。“我”本人知道但却不愿展示给别人的我的行为、情感和动机窗口。即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秘密。例如:我的观点、希望、心愿,以及好恶等。
未知区(Unknown
Area)。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资讯。这一窗口作用于我们的行为,但是我们自己和别人都看不见这一部分行为、情感和动机。未知区是尚待挖掘的黑洞,它对其它区域有潜在影响。
教师间教学交流的有效性大小取决于我们的开放空间。自我开放空间大,自然有利于交流的有效和真实通畅。
同时,在知与不知、我你之间存在着边沿空间。它是彼此贯通、撞击极为活跃的中间地带,即问题域。要获得理想的沟通效果,就要通过提高个人信息曝光率、主动征求反馈意见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公开区,增强信息的真实度、透明度。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Administrator/Local%20Setting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CNGJKDIZ/pic_241185%5B1%5D.jpg
另外,优秀教师善于在常规问题中生成问题域,能在极限边缘工作,解决拓展性的新问题,这种特有的能力促进了他们专业的发展,也对团队的共同进取起着引领作用,与之的交流通常是十分有效的,可帮助打开自己的盲区。
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一个令人满意的教研活动一定是有交流、有互动,有知识共享的,是一种美妙的对话。”对话中,交流者之间有不断增长的积极、主动、自愿提高个人信息曝光率、征求反馈意见的愿望。
当然,公开自我需要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开人的安全感。因此交流活动中营造相互信任的支持性氛围尤为重要。
其次活动中还应注意有意识培养必要的互动技能,如倾听、回应、谨慎反驳、及时归纳和总结别人的观点等,以保证公开的最大效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