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报社的一篇旅游约稿,想一想大汖村值得我回味,就记了下来。)
退休之后,我和先生约好:趁现在腿脚尚利索,我们要年年自驾游;趁自驾游的便利,我们要去没有飞机场、没有过度开发的地方看一看原生态的景色。待开不动车再随团乘飞机游玩。就像哪篇文章说的:健康决定旅行的长度,眼界决定旅行的宽度,心灵决定旅行的深度。又长又宽又深的旅行给我们庸常的生活做调味剂。
近年印象最深的是去山西盂县大汖村。这是我们在央视纪录频道上的一个《大汖》的纪录片了解到,这样一个有1500年历史的,现在只有17个人居住的古村落。
吃过早餐我们就向大汖村出发,由于偏僻,连导航仪都没有信号。
为了发展本地旅游经济,当地政府在给大汖村修公路。车只好停在距村子3公里的地方,往返需要6公里的步行考验。我和先生同时说:既然已经走到这里,绝不放弃。手拉手我们走了3公里。
艰难的跋涉终于到了大汖村,我们一下子忘记了疲劳-----因为这个既有布达拉宫建筑风韵,又有皖南粗犷风味的深山小村,竟然以这样的风情矗立在三晋的黄土地上。
与布达拉宫相仿,大汖村也是依山建造,顺坡而上,层层叠加,参差错落。我迅速拍了几张照片,迫不及待地调到黑白色,就更有感觉了:浅黑色的墙、深黑色的屋顶,每一个窗口似乎都在述说一个个或喜、或悲、或甜、或苦的故事。
这些用黄土粘结的石头屋静静的看着世纪的更迭,社会的变迁。

2013年央视报道的时候说村子里有17位村民在这里生活。可是我们去的时候才知道,现在只有15位村民了,所以更加安静、神秘。
村里只有窄窄的石头小道。
恍如回到过去的时光,我甚至忍不住摸一摸墙,敲一敲窗。我在这里静听、静看、静思。






在这里一位老人告诉我们:我们的村子有1480年了,北魏时期建造的,与云冈石窟同年同月建造的。他的话我没有考证,但是他的自豪感我领悟到了。
聊天知道村民以前主要靠在山里种一点庄稼、采一些山货,维持清贫的生活,所以许多人都搬走了。但是央视的纪录片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迁,现在这里是写生基地、摄影基地,而且又修了公路,还有两个月就通了。大力发展旅游事业,今后会是旅游基地了。村民开玩笑地和我说:趁大家还不认识这里的时候,你花20万元买一个房子,开一个小旅馆,一定挣大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