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岳阳楼记》比较阅读
廖福良
《滕王阁序》比较长,内容比较难懂,上课前我一直思考怎么上这篇文章呢?挨着挨着翻译,串讲,可书下注解那么详细,且这篇文章不适合直译,这么讲下来,老师觉得无趣,学生也觉得无趣,所以我试着讲出一些不同来。
本文凭什么可以流传下来,并为人所称道呢?与其它所有文章一样,文章最重要的在于思想和感情,思想和感情的载体又是语言,所以一篇文章第一要看他的思想和感情,再次就是要看语言。《滕》是骈文,通篇都是四六句,对偶比比皆是,语言上这方面自是不用多说的了。第一段在描写参加宴会的人物时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且每个点的人物特征鲜明而不同,这点固然值得注意,但在古代散文中也不算什么特别的地方。第二段和第三段写滕王阁及周围的景色,这两段至少在两个方面写出了与古代散文诸多不同之处。其一是写出了多种色彩变化之美,清、紫、翠、丹、青、黄、落霞。其二是将静态的景物写出了动态变化之美,“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尽”字,写出了水逐渐消退,最后呈现出“清”的景致,“凝”字写出了烟光渐渐凝聚形成的“紫”这一色彩,而这两种景致本身是静态地呈现在那里。“飞阁流丹”中的“飞”与“流”也是如此。“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历来为人所称道,我以为这句美在把了“落霞”也写动了,从上至下,水天一色,境界壮阔雄浑,又动静结合。
第四段与第五段则是本文核心所在,作者的思想情感主要体现于此,“兴尽悲来”是情感的一条线索,滕王阁及周围的景色如此美丽,宴会音乐如此美妙,饮酒作乐如此的豪放,与会的人物又是如此的俊杰,所以自然就容易高兴了,这与《兰亭集序》中“足以尽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一致,由乐生悲,乐极生悲两篇序言也是一致的。若是本文仅仅停留于此,《滕》在思想感情上也就无甚特别之处了,也就是重复前人的故事,自然也就无足道了。就像《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说“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文章早已述说了在此产生的“悲”和“喜”,如果自己也仅仅停留在“悲”和“喜”的层面,岂不是拾人牙慧,所以范仲淹写出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不同,这篇文章也就因此流传了下来,成了千古名篇。关于滕王阁的文章也是比较多的,我想王勃在写《滕王阁序》时也有意要写出不同,自然就不能简单地写写“兴”和“悲”了,第四段在写完悲自己是“失路之人”时,第四段首先是借写古代不得志之人来劝慰自己,同时勉励自己,“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古代序言这类散文中我未曾看到的,王勃的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在让人震撼,他说“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这是那个时代需要的,也彰显了时代精神,这都是王勃超出前人的地方,自然也是《滕王阁序》与众不同之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