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猝死向人类
发起的严重挑战
侯耀文先生的猝死,从情感的角度看,令人无法接受;从专业的角度看,毫不奇怪,这丝毫不是我们漠视生命。我们在悲痛之余,更应冷静地反思。
现代社会,猝死向人类发起严重挑战!
猝死,指表面健康或病情基本稳定的病人发生了预料不到的、突然的心搏、呼吸停止,而且于发病后6小时内发生(心源性猝死于发病后1小时内心搏骤停,约占全部心搏骤停患者的80%以上)。
据统计,87.7%的猝死患者的发病现场是医院以外的各种场合,而其中约2/3以上死于发病后15分钟内;不足1/3死于发病后15分钟至2小时之间。显然绝大多数病人根本来不及去医院,救护车也不可能在几分钟内到达病人身边,病人便在发病现场或送往医院途中发生猝死。因此,掌握现场CPR技能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脑组织对于缺氧最为敏感。通常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后,按时间顺序即可出现以下表现:
即刻
心音、脉搏、血压消失。
3秒钟
头晕、恶心。
4秒钟
黑朦。
10~20秒钟
意识突然丧失、可伴抽搐。
30~45
秒钟 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30~60秒钟
呼吸停止,可伴大小便失禁。
>4~6
分钟 脑组织则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10
分钟
脑死亡。
只有在猝死发生的现场对病人进行及时、正确的抢救,才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如果心脏停跳的时间超过4~6分钟才开始抢救,则很少复苏成功;超过10分钟,则无复苏成功的可能。因此,必须争分夺秒,绝不能有任何延误,方可有望救活。这也充分证明了现场急救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否则,医院内的医生技术再高明、设备再先进,也无济于事。
不少发达国家,猝死抢救成功率非常高,最主要的原因是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普及率极高,而我们中国的普及率极低。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普及率的高低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我以一个急救医生的名义,再次向全社会呼吁: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掌握自救互救技术。
积极应对猝死向人类发起的严重挑战!
我将把一些急救知识和技术通过我的博客和其他一些方式向朋友们传播。更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积极参加急救培训,以便真正掌握自救互救知识和技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