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不能让公平丧失在“不公”里
(2009-12-07 18:47:39)
标签:
杂谈 |
王攀
国家公务员考试每年只公布分数和分数线,却不公布正确答案;试卷上每道题不标分值,考生无奈慨叹:“这‘国考’不太透明!”人保部工作人员回应称,连试题都需要保密,更不会公布答案。(12月7日《北京晨报》)
不公布试题,不公布答案,公务员考试的这种“两不公”,让人吃惊。的确,公务员考试属于成人考试,而成人思维具有发散性,这也就决定了,公务员试题答案不像学生时代的考试那样,答案具有稳定性和确定性。但,答案有没有确定性,这只能试题的一个特点;而是否公布答案,却是招考公平性的一个保证手段。答案不具有确定性,还好理解;但是,不公布试题和答案,就让人迷惑,进而让人质疑公务员考试的公平性。
为什么说成人考试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呢?举个例子。初一学生的一道试题:一万米路程,一辆车每小时走五百米。如果这辆车每小时增加一百米,需要多少小时?对一个中学生来讲,解题思路是一万米除以六百米,然后得出几个小时。但是,如果一成人解题,他就有可能把“每小时增加一百米”理解成加速度,即后一小时总比前一小时增加一百米,那么答案就不一样了——成人的知识面和发散性思维决定了这样的题有多种理解。
上面的例子还是数学题,而语言题的判断和选择上,不确定性更大。就像“我家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大雪‘团结’在一起”等这样的表达,在平常人用来,这是错误的,而在名家用来,这是一种创意,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在公务员试题中,这种词语选择题,同样让人在这个也可那个也行的判断中头大。甚至一些语文专业的教师,也拿不住到底哪个更合适。这也是公务员考试试题答案不确定性的反应。
面对公务员考试试题答案的这种特点,是公开答案,让社会充分讨论呢,还是不公布答案,让这种不确定性永远成为秘密呢?理性的选择应该是前者。尽管,试题答案的不确定性会引起争论,进而影响试题答案的权威,但这毕竟是一种阳光操作;而不公布答案,看似没有争论和争议,但不公开,却意味着隐秘,而隐秘则给不公以可乘之机,给人以不公平之感,进而伤害公务员招考的公平性。公开,或许通过争议,通过专家的解读,为全民普及一下相关领域的知识;而不公开,则在貌似一片稳定之下,置公务员招考的公平性不顾。
自然科学之外,知识没有唯一正确,特别是在多元化的社会里。而公务员考试又是一个侧重于自然科学之外知识的考察,其答案不确定,具有争议,在所难免。无论是公众,还是招考部门,都应该正确认识这种不确定性。充分的争议,总比隐秘的不公开好;这个社会不怕争议,就怕不公开。而公务员考试不公布试题、不公布答案的做法,为不公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