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吐痰请向外”背面的话
(2009-09-13 19:50:29)
标签:
杂谈 |
王攀
近日,江苏宿迁一公交车被曝贴标语提醒乘客如需吐痰请向外吐,公交公司回应标语是司机个人违规张贴,并强调此司机有洁癖,并表示该车是“农班车”,开往农村,不在市中心转。(9月13日红网)
写评论多了,不敢轻易下笔了。记得有人说,如果你想批评一个人,事先先了解他,或许你就会改变你的观点。同样,公交车司机能否要求乘客“吐痰请向外”呢?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肯定会大加批判:乘客吐痰向外,路人岂不遭殃?但细看新闻,才发现,这不是城市公交,而是“农班车”,开往农村,不在市中心转。“吐痰请向外”,把痰吐在路人身上的几率并不大;而相比把痰吐在车内,让一车人不舒服,的确是一个次优选择。
刨去“吐痰请向外”影响路人的可能性分析,“素质论”就可以粉墨登场了。随地吐痰,无论向内,还是向外,都是不文明的。这倒是很有杀伤力。因为,随地吐痰已经是低素质的铁证。那么,我们要不要吐痰、该怎么吐痰呢?有些东西值得说道说道。
有本书,叫“男孩的礼貌”。是德国一个早期贵族的家庭教师写给贵族的儿子的。意在指导这个孩子怎样行为举止,才算礼貌。其中提到放屁。当众放屁是不礼貌的,也是不雅的。但作者说,肠子里的气体毕竟对身体有害,如果为了礼貌就不放屁,那是不可取的。按照这个说法,嘴里的痰也是对身体有害的。那么如果为了礼貌把痰咽下去,对身体不利,显然也不可取。礼貌、文明和健康相比,后者才是第一位的。换句话说,吐痰并非不文明。
关键是怎么吐痰。在这本书里,有关吐痰,也有论述。吐在地上,然后用脚蹭干。这是一种方式。我怀疑,这仅仅是避免目击的厌恶,并不能切断细菌随飞沫传播。接下来,是第二种:随身带着手绢或纸卷——现在带卫生纸巾的不少,把痰吐在手绢或纸卷里,然后包起来,放好,等适当时机扔进垃圾桶里。这样,既避免了目击的厌恶,又切断了细菌的传播。
写到这儿,你或许已经知道了,吐痰并非不文明,关键是如何吐痰。不想对乘客该不该在“农班车”里“吐痰向外”多着笔墨——老实说,这是很没意义的一个话题。但通过它,说说我们要不要吐痰、该怎么吐痰,还是有些好处的。既能避免目击的厌恶,又能切断细菌的传播,同时又不让自己身体受委屈,这才是最需要做的,毕竟,把痰吐在手绢或纸卷里,包起来,然后扔垃圾桶里——这样的文明,实在是举手之劳。但举手之劳的文明,为何不见普及?这并非我们不知道为他人着想,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样做就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