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低学历”不过是“历史佳话”
(2009-08-21 18:25:08)
标签:
杂谈 |
王攀
南京原市长蒋宏坤已于日前出任苏州市委书记,以接替从这一位置调任深圳市长(代)的王荣。在官方公布的蒋宏坤简历中,“在职大专”学历引起极大关注。(8月21日《重庆晚报》)
此前王荣“博导”身份为媒体关注,如今蒋宏坤“在职大专”学历成社会热点。官员学历无论高低,公众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学历情结耐人寻味。表面上看,低学历官员受关注,原因有二:一、学历不能代表能力,学历高未必能力强,学历低未必能力弱;二、官员注水学历太多,一旦出现低学历官员,人们往往会赋予美好想象,并以此为契机重提学历诚信。但如果深究,又能发现,人们的这种学历情结,以及官员学历中种种非正常现象,则是政府学历歧视造成的必然结果。
学历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证明。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能力越强。但这并不能否定一些人学历低能力强。换句话说,如果把学历和能力画等号,则必然影响社会对一部分人的正确评价,从而造成学历歧视。而当这种歧视成为政府规定,不仅会扩大歧视在社会中的影响,也剥夺了低学历公民进入政府担任公职的机会。
一方面,因为政府偏爱高学历职员,低学历公民就无法进入政府工作,而原本已经进入政府工作的人员,则穷尽各种手段进一步提高学历——因为只有高学历才可能受到重用。由此造成的官员造假问题,广为诟病。
另一方面,政府的学历歧视影响公民的被选举权。在选举中,各种财产限制、身份限制,都被认为与民主相悖——至少在制度层面,这样的限制越来越少。同样,与财政限制、身份限制一样,限制学历也不应该。公务员是一种职业,或许跟其他职业一样,它需要对从业者做出学历要求。按理说,对公职人员的学历限制也不会影响到公民的选举权问题。但问题是,被人大选出来的官员,往往都是先有公务员身份;如果没有公务员身份,往往难以成为人大选举中的候选人。换句话说,公务员招考限制学历,就等于让学历成为公民能否被选举的间接障碍。即使人大规定,公民都有被选举的权利,但公务员招考中的学历限制,就明显将低学历公民排除在外。
目前看,低学历官员在中国政坛上还偶尔能见。比如,发改委主任张平是中专学历。但这些仍旧可以被赋予公众美好想象、被传为佳话的低学历官员,仅仅是一个历史遗留现象:他们是在公职没有学历门槛的年代进入政府的。但随着公务员招考水涨船高的学历要求,低学历官员将由稀缺而绝迹,而官场将清一色的或真或假(更多为假)的高学历一统天下。低学历官员将成为历史;低学历公民进入政府、成为人大候选人,也不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