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女快女当以“被拒收”而反思
(2009-08-16 17:57:48)
标签:
杂谈 |
王攀
当代中国唯一极具权威的大型综合性辞书、每10年修订一次的《辞海》,最新版本将于今年9月面世。但在“全民娱乐”的时代,新《辞海》明确拒绝收录“超女”、“快女”等词汇。(8月16日《长江日报》)
“被”是互联网上近来流行的热词,反应人们对“被XX”的不满,比如被增长。但人们对“被XX”的好感,其实跟对“被XX”的讨厌一样感情强烈,比如被收录。因为“超女”、“快女”被新《辞海》拒绝,一些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是主流对大众的拒绝。其实,它能否代表大众,还真不好说。即便如此,被主流承认,也不该有这么大的魔力。如果只有外在认同时才自我认同,那说明还不足以被认同。如果足够强大,认不认同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我更赞同《辞海》的解释。拒收“超女”、“快女”,这是因为《辞海》收词一是要考虑它的知识性,二是这个词语本身要稳定,要经过社会的沉淀。的确,“超女”、“快女”离这两条还比较远,特别是稳定性。“超女”、“快女”同指一物,但词名有别,本身就说明不具有稳定性。而从平民选秀节目看,也缺少强劲的生命力。
平民选秀节目源于英国。2001年英国一家金牌制作公司和一家唱片公司联合策划平民选秀节目《流行偶像》。2002年,美国一家电视台模仿《流行偶像》推出《美国偶像》。接着世界多个国家出现类似节目,诸如《新加坡偶像》、《印度偶像》等。平民选秀节目到中国大陆是在2003年。2003年、2004年,湖南台的《超级男声(女声)》小范围内进行,2005年全国铺开,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并被引申出诸多意义,比如民主启蒙——但后来终被认为这是具有民主情结的国人的一种臆想。2006年、2007年,选秀节目风起云涌,被媒体誉为选秀年,但平民选秀也走入颓势,各地选秀节目靠所谓猛料、评委出位刺激公众眼球,勉强维持收视率。2008年汶川大地震,各地选秀节目暂停。2009年湖南台在2007年“快男”基础上,再推“快女”。但在观众识破选秀节目的恶俗炒作、商业操纵后,已经对这一节目更多以游戏心态,这一节目也不再受关注。
可以说,“超女”、“快女”顶多是一个文化事件,至于它的意义难说有什么深刻性。“美国偶像”更多依靠胜出选手的真功夫延伸节目效益。胜出选手凭借歌唱实力,成为娱乐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保持持续盈利。但在国内,平民选秀节目被商业、恶俗操作下,胜出选手因为缺少可持续性的商业价值,最终只能昙花一现。显然,这是“超女”、“快女”没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比如,2005年超女三甲,除了“海豚音”张靓颖星路坦途外,其他超女在人们的记忆力也不过是一锥之地。此后的快男、快女,更是昙花一现。
“超女”、“快女”的价值——如果有价值的话——原本不需要主流或权威的承认。换句话说,《辞海》收录与否,都不会影响。但《辞海》认为“超女”、“快女”词条没有知识性,不具稳定性,倒真的指出了平民选秀节目的命门所在。如何让平民选秀节目真正爆发出生命力,而不是昙花一现,这确实需要一次反思。
http://ent.163.com/09/0816/09/5GR0FCC300031H2L.html
当代中国唯一极具权威的大型综合性辞书、每10年修订一次的《辞海》,最新版本将于今年9月面世。但在“全民娱乐”的时代,新《辞海》明确拒绝收录“超女”、“快女”等词汇。(8月16日《长江日报》)
“被”是互联网上近来流行的热词,反应人们对“被XX”的不满,比如被增长。但人们对“被XX”的好感,其实跟对“被XX”的讨厌一样感情强烈,比如被收录。因为“超女”、“快女”被新《辞海》拒绝,一些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是主流对大众的拒绝。其实,它能否代表大众,还真不好说。即便如此,被主流承认,也不该有这么大的魔力。如果只有外在认同时才自我认同,那说明还不足以被认同。如果足够强大,认不认同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我更赞同《辞海》的解释。拒收“超女”、“快女”,这是因为《辞海》收词一是要考虑它的知识性,二是这个词语本身要稳定,要经过社会的沉淀。的确,“超女”、“快女”离这两条还比较远,特别是稳定性。“超女”、“快女”同指一物,但词名有别,本身就说明不具有稳定性。而从平民选秀节目看,也缺少强劲的生命力。
平民选秀节目源于英国。2001年英国一家金牌制作公司和一家唱片公司联合策划平民选秀节目《流行偶像》。2002年,美国一家电视台模仿《流行偶像》推出《美国偶像》。接着世界多个国家出现类似节目,诸如《新加坡偶像》、《印度偶像》等。平民选秀节目到中国大陆是在2003年。2003年、2004年,湖南台的《超级男声(女声)》小范围内进行,2005年全国铺开,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并被引申出诸多意义,比如民主启蒙——但后来终被认为这是具有民主情结的国人的一种臆想。2006年、2007年,选秀节目风起云涌,被媒体誉为选秀年,但平民选秀也走入颓势,各地选秀节目靠所谓猛料、评委出位刺激公众眼球,勉强维持收视率。2008年汶川大地震,各地选秀节目暂停。2009年湖南台在2007年“快男”基础上,再推“快女”。但在观众识破选秀节目的恶俗炒作、商业操纵后,已经对这一节目更多以游戏心态,这一节目也不再受关注。
可以说,“超女”、“快女”顶多是一个文化事件,至于它的意义难说有什么深刻性。“美国偶像”更多依靠胜出选手的真功夫延伸节目效益。胜出选手凭借歌唱实力,成为娱乐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保持持续盈利。但在国内,平民选秀节目被商业、恶俗操作下,胜出选手因为缺少可持续性的商业价值,最终只能昙花一现。显然,这是“超女”、“快女”没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比如,2005年超女三甲,除了“海豚音”张靓颖星路坦途外,其他超女在人们的记忆力也不过是一锥之地。此后的快男、快女,更是昙花一现。
“超女”、“快女”的价值——如果有价值的话——原本不需要主流或权威的承认。换句话说,《辞海》收录与否,都不会影响。但《辞海》认为“超女”、“快女”词条没有知识性,不具稳定性,倒真的指出了平民选秀节目的命门所在。如何让平民选秀节目真正爆发出生命力,而不是昙花一现,这确实需要一次反思。
http://ent.163.com/09/0816/09/5GR0FCC300031H2L.html
前一篇:比基尼是女人身上的终极炸弹
后一篇:潜在的花花公子女郎就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