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攀
王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91
  • 关注人气: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视“被就业”比说狠话更有意义

(2009-07-28 21:16:28)
标签:

杂谈

王攀

 

7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对高校出现就业率统计误差实行一票否决制。她说,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是认真准确的,据教育部的了解,“被就业”的问题只是个别情况。(7月28日《新京报》)

 

一经发现,严惩不贷。这话够狠吧?但如果不去发现,或者没有发现的能力,就成了一句狠空话。针对“被就业”现象,教育部所谓“高校出现就业率造假,就对该校的就业考核工作一票否决”,看上去也够狠的。只是,教育部主动发现了没有?有没有发现的能力?如果这两条解决不了,所谓一票否决,也不过是一句狠空话。

 

那么,教育部主动发现了没有呢?不知道。当前,公众依据身边经验,对高校飘红的就业率表示深度怀疑。“被就业”一词的流行,就是民间对就业率不信任的折射。而“被就业”的暴露,也多来自民间发现。比如,西北政法大学有毕业生在网上发帖称,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让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千方百计获取一纸就业签约。相反,被教育部发现的“被就业”现象并不多见,不知道是教育部没有发现,还是认为没有让公众周知的必要。

 

要不要发现,是态度问题;能不能发现,是能力问题。以最大的善意揣测,教育部是能力问题。因为教育部也说了,“据教育部的了解,‘被就业’的问题只是个别情况。”换句话说,教育部发现了,但发现的很少。

 

目前,高校就业率的考核对象是高校,而统计主体仍是高校——由高校提供的就业协议决定。而且,就业率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和社会对高校工作的评价,进而影响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学校声誉、招生情况等这些利益攸关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自说自话的高校自然希望就业率越高越好。而就业原本就是动态的,弹性极大,比如,今天就业明天失业,但这些都会被统计到高校的就业率中。这样,混乱的就业标准,进一步加大了就业率的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就是有心发现就业率的问题,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如果没有发现的能力,发现态度再强烈,严惩的话说的再狠,除了表现一番空有的决心,让造假者肆无忌惮外,又有什么用呢?

 

目前高校就业率的最大的问题是:统计主体不独立、统计方法不科学。这是高校就业率不被信任的关键所在,只有将就业率交予社会独立统计机构,采取科学统一的统计标准,高校就业率才有真正价值。而且,高校就业率不应该被赋予太多功利内容,当它作为政策奖赏的一个标准时,高校就难免对它做手脚。只有高校就业率去功利化,“被就业”现象才会减少,就业率对政府决策才会有实际意义。正视就业率的问题,比说句狠话更有价值。

 

http://news.163.com/09/0728/03/5F9FNKKN0001124J.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