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攀
王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73
  • 关注人气: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论版的思路(四)

(2009-03-08 12:30:22)
标签:

杂谈

王攀
  “古闻往学,未闻往教”——这句话是啥意思?不晓得。意思不明,也不抓人。
  “小头一硬,大头着粪”——这句话,不仅明了,但也不觉庸俗。
  第一句是民国大儒马一浮之言。蔡元培主政北大,邀他加盟,他不想去,如是推辞。
  第二句是美国女权主义代表人物麦金农演讲中的话,闻者哄笑一片,但也没觉不妥。
  我为何提这两句话?因为都作了文章的标题。从抓人角度看,孰高孰低,无需多言。
  第二个文章我不打算介绍。单说第一个。解释一下,“古闻往学,未闻往教”,这句话的意思是:都是学生来老师这儿学,哪有老师跑学生那里教的道理——拒绝蔡元培之邀。
  马一浮为何不想加盟蔡元培的北大?因为二人早先嫌隙。
  蔡元培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时,曾邀请马一浮加盟。马一浮也过去了。结果呢,归心儒学的马一浮,和力推现代教育的蔡元培尿不到一个壶里,二人随生间隙,马一浮挂冠而去。在题为“古闻往学,未闻往教”的这篇文章里,也有这一节的叙述。作者写道——
  “一九二一年,民国初立,蔡元培长教育部……”
  “蔡元培长教育部”是什么意思?我约摸着是蔡元培任教育部部长。这固然和“古闻往学,未闻往教”一样出自马一浮回忆里的原话。但两句毕竟是旧文,而作者是写给今人看的,用这些隔着几座大山、闻着有些腐朽之气的句子,实在是拒人千里之外。而且,如果真不想要人懂,那就别解释了。结果还在文中做了解释——作者明明知道这些话是不易懂的。
  上周五,吴晓波来报社,我特意向他咨询文本问题。吴晓波胜在文本,这从其成名作《大败局》里可见一斑,如果掌握同样素材、同样观点的两个人,写了类似书,吴晓波肯定胜出。这连他自己也承认,自己胜在文本。文本如何提高?吴晓波说,找个模仿的对象。
  早知道文本的厉害。
  民国那些有名的大家,为数可谓众,但只有胡适、林语堂、冯友兰等人灿若晨星,何故?文本比较好。相比李零的《丧家狗》,于丹的《论语心得》简直是误人子弟,但却热卖,影响甚远。何故?文本好。有人说,是因为上了电视。我说不是。不信,可以把李零拉到百家讲坛。绝对火不了。因为他的书就不是给大众看的,深入深出;而于丹,浅入浅出。
  文章表达三个层次,明力美。明,就是把话说清楚明白,不明白的话,再美都没有价值;力,就是把话说得有力度,说话、写文章都是说服别人的,没有力度,就不易达到目的;而在明、力的基础上,又能够把话说得漂亮一些,美一些,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那就更好了。
  只可惜,很多人连“明”这一关都没有过去。“古闻往学,未闻往教”、“蔡元培长教育部”,就是这样的例子;而“小头一硬,大头着粪”,则属于后者,表情达意,很不错。
  时评文章都是带有思想性的文章,属于深入的那种,弄不好就搞成了深入深出,过不了“明”关。所以,这一期评论版的思路,特意放大文本,作为需要重视的点,共勉加自勉。
  2009年3月8日星期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