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议论文?怎样写才能多往前走几步而不是原地打磨磨?一个很灵验的方法就是把握住结构,按照结构,依葫芦画瓢,死磕到底。
有哪些结构呢?有好多。中考生应该掌握三种。
1、正反论结构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漫漫人生路上,总会感到疲惫,毕竟已经筋疲力尽。这时是否可以驻足休憩,不再前进了呢?当然不行!仍要大胆地往前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开头,通过设问提出问题)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是一句空话。人们做事情总是要有目标的,而这个目标是一步步实现的,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是我们已经走完了绝大部分路程,只剩最后一步,还走不走了呢?也许这最后一步比登天还难,但是再难也是要走的,要坚韧地向前迈步,即使只是一小步,也会有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最后一步,才能达到目标。不然,目标就成了可望不可即,以前的努力也都化为乌有。(这是论点论证)
老师曾让同学们做过一个数字游戏,0.9乘10次只是0.31,1乘10
次是1,而1.1乘10次却是2.85。由此可见,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因为,有时成功看似可望不可即,其实距力目标仅有一步之遥。有一位旅行家在深山中迷路了,凭借经验,他毅然向一个方向走去,希望能碰到山民,得知出山的路,渐渐地,他的食物和水都吃完了,他仍然不回头地向前,爬过了数座山峰后,面对眼前的一座山,他终于挺不住了,坐了下来,没多久,他就因为饥饿而死。第二天清晨,就在这山另一边的村庄中的一个农户出猎时,看见了他的尸体,端详一番后,叹了一后气:“也不知道你翻过了几十座山了,但你确实离生存只有一山相隔了。”生存,还是死亡;成功,还是失败,只是一步相隔,你是否迈出最后这一步,也便左右了你最终的命运。(正论据论证)
有时成功看似触手可及,其实距你仍有一步之遥。多少人曾信誓旦旦地要考上心中的那所学校,却因一分之差与它失之交臂;多少人曾意气风发地前去公司面试,却因临走时一个忽视的细节无缘于这份工作。虽只一步之差,却有千里之遥;只一步的退缩,就抹去了万步的辛苦。(反论据论证)
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冲浪儿不进则退,甚至由于坚持不住而一败涂地。现实是残酷的,逼迫我们多一分勇敢,少一分怯懦,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所以,真的需要我们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现实论证)
也许那一步过后,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便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便是“豁然开朗”。(引申式结尾)
2、“引议联结”结构
材料:老师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参加劳动,看到脚手架上悬挂着一副标语:“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老师问学生:“这八个字有什么含义?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建筑工地上打出“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说明他们对建筑质量十分重视。(分析材料)。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质量,都应该牢记这句睿智的口号!(亮出论点)
毫无疑问,建筑,理所当然的是我们生存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建筑居室,也理所当然的应是关系到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大硬件之一;它们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更应该是关乎百姓幸福生活的百年大计!因此,建筑工地上,绝不能允许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豆腐渣”工程横行!而必须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议:返回材料进行分析)
由此,我们联想到,作为立国根本的教育事业何尝不是应“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应以“塑造人类灵魂”为己任,以“育人育本”的“思想教育”为重点,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做到“质量第一”,努力培养出“思想先进,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适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教育部门的领导者,更应看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决不应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看分数不看素质。学生也应该以这条标语为座右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做到“质量第一”。如果教师和学生都只求分数,不管其他,那么,纵有再多的大学生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也是枉然!(联一:教育质量)
干什么事业都需要“质量第一”。今天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是高科技迅猛发展使地球成为小村落的时代。小而言之,一个企业,只有讲究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站稳脚跟;大而言之,我国各方面的规划和建设只有奉行“质量第一”的原则,才能真正占领市场,击败称雄于全球的强烈竞争对手从而赢得真正的胜利。(联二:各行业都要质量第一)
不重视质量,只是追求数量,后果极为严重。三鹿集团因质量疏忽而宣告破产的沉痛教训,再一次告诉我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更是国家的生命。上海复旦大学的学生用化学试剂毒死同学的事情,也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教育不能光学科学知识,一定要育人,教育出良好的人格和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哪个国家拥有高质量的人才,拥有高效率的管理,拥有高水平的领导,那么,哪个国家就一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连三:反论,从反面证明论点)
总之,没有“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精神,建筑队无法生存,教育无法发展,国家无法昌盛。(结一:得出结论)
只要我们能够充分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能够在各个领域喊出“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而且把追求质量落实为扎扎实实的行动,那么,我们的现代化目标就会早日实现,我们祖国的未来就会更美好。(结二:引申式结尾)
正反论的两种结构方式,哪个好?
记得给别人留条路
人们都走在路上,自己在走,别人也在走,都想自己的路宽一些。但是,自己给别人留条路,更会显得大度,彰显人心的敞亮,更能体味了人世间相互关照的温暖。
是堵住别人的路?还是给别人留条路?此乃人生的重大问题。社会是有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总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价值关系,个人的价值由奉献和索取构成。人是得利己,但前提是利他,只有与人方便,自己才能方便,所说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社会才能够有效运转。鉴于此,利他主义成了社会公认的美德。
就是这样,人生拼打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方共赢的过程。你不可能一味地撑大口袋赚钱,让别人去喝西北风;你也不可能你只是一味地为人民服务、为他人谋利益,而让自己无利可图。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一直坚信,懂得让利,生意才会长久,买卖才会越做越大。给别人留条路,在对方获得利益的同时,刘永好自己也获得了既得利益。
一位菜贩子,始终坚持“三八二十三”,不管遇到啥情况,她都会让利,有时还为顾客在高高的秤上再添上一根菜,时间一久,争得了不少客源,生意越做越大。人们不是看中一棵菜,而是看中她的大度和境界。她无形中给别人留了一条路,也给自己留了条后路。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更懂得让利的重要性。他很会砍价,但总不会让别人无钱可赚,反而在与藏家商议出合理价格后,再主动加些,使得藏家尽量多赚一些。慢慢地,他取得了信任,总能淘到别人淘不到的宝贝。给别人留条路,造就了好的人缘,成就了后来的大收藏家。
可是现实生活中,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情形比比皆是。因为看着别人经营的项目能赚到更多的钱,于是绞尽脑汁上同样的项目,抢了别人应有的饭碗;为了自己的升迁,费尽心思,堵死别人的路;因为别人挡了路,于是挖空心思托关系,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些人堵了路,塞了心,没了情。当时自己看似得益,也许几年或者几十年后,别人的悲剧就会在自己身上重演。
给别人留条路,是表现在说话上留有余地,不把话说绝,为了将来的自己,不把事情做得太过分,让人戳着脊梁骨过活。给别人留条路,更多的时候,就是“三八二十三”的相互关照,是让藏家多赚些的延伸,是共享共赢的思路在进化。给别人留条路,是最迷人的灵魂香味,更是深藏于自己心灵深处的心安和踏实,由此持之以恒,才会实现人生的辉煌。
聪明的人是给自己留后路的。做一个眼中有他人的人,幸福的光环就会闪耀在你的眼前。
记得给别人留条路
人们都走在路上,自己在走,别人也在走,都想自己的路宽一些。但是,自己给别人留条路,更会显得大度,彰显人心的敞亮,更能体味了人世间相互关照的温暖。
一位菜贩子,始终坚持“三八二十三”,不管遇到啥情况,她都会让利,有时还为顾客在高高的秤上再添上一根菜,时间一久,争得了不少客源,生意越做越大。人们不是看中一棵菜,而是看中她的大度和境界。她无形中给别人留了一条路,也给自己留了条后路。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更懂得让利的重要性。他很会砍价,但总不会让别人无钱可赚,反而在与藏家商议出合理价格后,再主动加些,使得藏家尽量多赚一些。慢慢地,他取得了信任,总能淘到别人淘不到的宝贝。给别人留条路,造就了好的人缘,成就了后来的大收藏家。
可是现实生活中,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情形比比皆是。因为看着别人经营的项目能赚到更多的钱,于是绞尽脑汁上同样的项目,抢了别人应有的饭碗;为了自己的升迁,费尽心思,堵死别人的路;因为别人挡了路,于是挖空心思托关系,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些人堵了路,塞了心,没了情。当时自己看似得益,也许几年或者几十年后,别人的悲剧就会在自己身上重演。
是堵住别人的路?还是给别人留条路?此乃人生的重大问题。社会是有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总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价值关系,个人的价值由奉献和索取构成。人是得利己,但前提是利他,只有与人方便,自己才能方便,所说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社会才能够有效运转。鉴于此,利他主义成了社会公认的美德。
就是这样,人生拼打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方共赢的过程。你不可能一味地撑大口袋赚钱,让别人去喝西北风;你也不可能你只是一味地为人民服务、为他人谋利益,而让自己无利可图。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一直坚信,懂得让利,生意才会长久,买卖才会越做越大。给别人留条路,在对方获得利益的同时,刘永好自己也获得了既得利益。
给别人留条路,是表现在说话上留有余地,不把话说绝,为了将来的自己,不把事情做得太过分,让人戳着脊梁骨过活。给别人留条路,更多的时候,就是“三八二十三”的相互关照,是让藏家多赚些的延伸,是共享共赢的思路在进化。给别人留条路,是最迷人的灵魂香味,更是深藏于自己心灵深处的心安和踏实,由此持之以恒,才会实现人生的辉煌。
聪明的人是给自己留后路的。做一个眼中有他人的人,幸福的光环就会闪耀在你的眼前。
3、两面说
“知入”与“知出” (出于教学需要,太阳老师对本文有较大改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经验表明,处理好“入”与“出”是读书的关键所在。(两面构成论点)
读书的“入”是全身心融入,潜心研读与探索。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进行心灵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心情的“契合”。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熟读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见”字表达了陶渊明对新境遇的喜闻乐见,喜出望外,如果换做“望”则索然无味。(入的正论)
但是,读书的“入'是不能绝对的,不可以入得不可自拔,只看到微乎其微,而忘记了功夫在诗外。陷得太深,就会陷鼠目寸光。(入的反论)
所以,读书还要“出”。“出”是在更高层次上对书做出评判,是从新的角度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主张与书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从书中走出来,不当传声筒。鲁迅早年读进化论,相信社会进化,总以为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目睹了同是青年,却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有的当叛徒,有的革命到底,对进化论论产生了怀疑,于是摒弃了旧观点,走向历史唯物主义。鲁迅从书中“走”出来了。(出的正论)
不过,读书的“出”建立在“入”的基础上,不可以盲目怀疑,不可以异想天开,要“出”得明白,“出”得在行,“出”的有意义。(出的反论)
就是这样,读书要既能“入”也能“出”。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
“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合论一:总括,抽象)
“入书”不能当书呆子,不能拘泥于书中的个别言辞,不能以为把书记住了就万事大吉,要汲取书中的精华,剔除其糟粕,看到书中的闪光点。“出书”不可以漫无目的,不可以随便怀疑,也不可以囫囵吞枣,要结合书里,面向现实,找到可取的方向。而现实中,一些人们恰恰相反,要么照本宣科,没有己见,人云亦云;要么不下功夫,浮皮潦草,自以为是,随意立说。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合论二:具体,现实)
请相信,善于读书,且在读书和实践中有所造就的人,都是“入书”与“出书”的行家。(结论性结尾)
————————————————————————————————————————
二、段落写法(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
品味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成功。司马迁身受大刑之辱,成为了他人生中抹不去的瑕疵,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却将此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奋笔疾书,夜以继日,终于完成了《史记》而声誉斐然。卓别林因为相貌丑陋而被很多工作拒绝,但在喜剧方面逐渐显露出了他的优秀之处,从此,一位著名喜剧大师诞生了。正是他的瑕疵成就了他的事业。然而也有一些人却不是这样,比如一些运动员在自己事业上升时期,为了有个完美的结局,想方设法回避该有的挑战,早早结束运动生涯,失去了获得更大成功的机会。因此,有时瑕疵虽然使我们的人生不完美,却激发出更大的能量,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批评,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底蕴,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
2、举例论证(事实论证)
自信是对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坚信“有志者,事竟成”的项羽,做出了破釜沉舟的壮举,孤军突进,一举击溃秦军主力,创下“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军事神话。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仕途失意后,用全部才情打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诗歌世界,流芳百世,光耀千秋。坚信不走寻常路才有光明前途的李娜,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职业化的道路,一路走来,先后在法网和澳网封后,彻底打破了欧美选手对四大满贯赛事的统治局面,成为亚洲网坛一姐。坚信付出终有回报的阿宝、“大衣哥”、“草帽姐”勇敢地登上了央视舞台,借助星光大道这一平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草根明星。必胜的信念为人插上了飞向成功之巅的翅膀。
3、比喻论证
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以平常的语言说真实的事理,所以无处不善,没有警句,也可以说句句都是警句;那些读者喜看的警句并非作者的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天成的,有如锦上添花,与全文相得益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本来人人能道的平凡的句子,在《饮酒》诗里与其他诗句浑然一体,并不独自出色。可有些人钟爱此句,硬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以为可以使文章增色,结果恰如在粗劣的土布上用金线绣花,极不相称,且所绣之花,绝不会佳。现在有一类人写作几乎全篇用警句凑成,使人如看万花筒,初看似乎繁花似锦,莫测高深,一经拆穿,则不过是一些玻璃碎片乱凑而成,毫无意义。
4、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在当今社会,不劳而获无异于痴人说梦,守株待兔只会遭人耻笑,踏实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试想连鲁迅都要“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何况我等这样的普通人!所以,如果你还没有获得你所期望的收益,那么就试着让天平另一端的砝码变得更重吧。
苏轼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来读去,我读出了两个字:淡定。淡定,是近年来颇时髦的一个词,但作为一种情怀和境界,却是古已有之。(用道理论证引出论点)
5、假设论证
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每个人都有他的压力与无奈。即使你职场上你徘徊不前,心力交瘁;即使你感情上你千回百转,始终遇不见意中人;即使你年复一年付不起一套房子的首付,永远处在缺钱借钱的状态,意志消沉、心灰意冷都是不对的。即使有一千个理由让我们暗淡消沉,我们也必须一千零一次地勇敢站起来。
三、论证思路
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
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2、分论点-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总括收束
自信是对目标执着的追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当一个人执着于一个目标,并脚踏实地不懈奋斗,他一定会收获辉煌的成功,至少会书写一段无悔的人生。正如居里夫人曾对友人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要有恒心……无论代价有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为了改变新中国的贫油面貌,李四光风餐露宿,披荆斩棘,足踏千山,脚涉万水,风尘苦旅30载,相继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多处油田,并成功预见了今天正在开发的新疆大油田,成为共和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为了解决亿万生命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废寝忘食、潜心钻研,以稻田为家园,视秧苗为亲人,白首不坠青云之志,浮华难动济世之心,为中国和世界粮食生产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了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和谐中国,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对工作一丝不苟;无私奉献,为他人雪中送炭。在他的感召下,雷锋精神在大江南北薪尽火传,而他也成了人们心中一座巍然的丰碑。所以,若想成功就得坚韧执着,就要忠于自己的梦想。
3、说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正像生意场上有的人总想“空手套白狼”一样,对待人生也想不劳而获,也许还曾侥幸得逞过,但是在长长的一生中,若是抱定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是必然要吃苦头的。“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学原则也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所必须坚持的。人生犹如一座天平,你可以把你想要的任何东西放在天平的一端,但是在另一端,必须放上相等的重量。著名作家二月河在谈到“成功秘诀”时说:“我没什么才气??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个力气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一写二十年,怎么着也得弄点东西出来。”当有人问研制出世界首创掌上产品的中山名人电脑公司总经理佘德发是哪个院校毕业的,他笑着说:是社会大学毕业的,学的是苦难系拼命专业,课本就是汽车大王艾柯卡的名言“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反论的作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反论的作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