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文语言的规范性——文从字顺

(2008-12-11 13:26:30)
标签:

作文

语言

分类: 作文专题

作文语言的规范性——文从字顺

我曾经问过一位作家:写小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他回答:语言,归根到底是语言。

作家写小说最重要的是语言,而学生写作文最重要的也是语言。

如果我们看看中考和高考的满分作文,就会发现,都有着非凡的语言水平;并且,我们批改作文的时候也会感到学生语言水平的巨大差异。

而对于作文来说,学生的语言水平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语言的规范性——把话写对,二是语言的艺术性,把话写好。

把话写对是对作文语言的基本要求,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在国家教育部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学作文提出了“真情实感”“文从字顺”的要求,“真情实感”说的是文章的内容,“文从字顺”则是对语言的要求。

对此,我给学生上过一节课,课的题目是作文语言的规范性——文从字顺”,下面是这堂课的基本内容。

 

一、一句话的任务

我们经常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那么这个工具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作为一句话,有着怎样的功能呢?

原来,无论是说话,还是写话,作文的语言,只要是一句话,都是要表达“什么事物怎么样”或者“什么人怎么样或做什么”这样的思维判断。我们想想,有哪句话不表达这样的判断呢?如:

“老师讲课。”这句话表达的是老师这个人正在做什么。

“学生听课。”这句话表达的是写生这个人正在做什么。

“他是好人。”表达的是他这个人怎么样。

“桌子放在教室里。”是要回答桌子怎么样。

“课堂气氛很热烈。”回答了“课堂这个事情怎么样”的问题。

“我读书”表达我这个人做什么。

而“怎么样”、“做什么”、“是什么”都是事物或人的状态,所以,一句话的任务就是要表述事物或人的状态。作文的语言,清晰而准确地表述了这种状态,就达到了语言规范性的要求,就是“文从字顺”了,否则就是病句。

二、作文语言的规范性

如前所述,学生写作文时,所写出的句子首先要达到语言的规范性要求,之后才能去追求语言的艺术,没有规范的语言,语言的艺术性就丧失了科学的基础。所以,在作文教学和作文写作中要把语言的规范性放在突出的位置,不然,无论文章的内容好坏,作文中就会病句横行,错话连篇。

规范的作文语言是“三点成一线”,要有三个点,并且这三个点必须在同一直线上。这正像射击,眼睛、准星、靶子,只有在同一直线上,才能准确地命中目标。

在作文中,我们的语言是否规范呢?

“我读书。”这句话当然是规范的,“我”、“读”、“书”这三个点确实在一条直线上。

“书读我。”不在直线上,话不能这么说。

“我读桌子。”不在直线上,是不可理解的。

“我吃书。”也不行。

当然这些都是极其简单的,一目了然,都是小儿科。可是,再复杂的语言也是这个道理,必须“三点成一线”。

我们已经知道,在“我读书。”这句话中,“我”是主语,“读”是谓语,“书”是宾语。现在我们把这个最简单的句子扩大,写成:

“爱学习的我认真地读着一本发黄的书。”

这个句子虽然长了、复杂一些了,但仍然是规范的:“爱学习的”是对我的限定和具体化,是“我”的定语;“认真地”是对“读”这个动作的状态和程度的表达,使读的动作更具体,是“读”的状语;“一”是数词,“本”是量词,“发黄”是形容词,它们共同构成了“书”的定语,告诉我们书是什么样的。

我们把这个句子再扩大,写成这样:

“在家里,晚上的时候,爱学习的我认真地读着一本发黄的书,读得很有兴趣。”

句子更长,更复杂了,还是规范的,只不过又多了两种句子成分:“在家里,”是独立地点状语,“晚上的时候,”是独立时间状语,“读得很有兴趣。”是对“读”这个动作的具体状态的补充,是“读”的补语。

到此,我们写出了一个完整的句子。作为一个平台,这个句子告诉了我们许多的语言规范。

1、句子由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状语、定语这六种成分构成,其中,主语、谓语、宾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其他是次要成分。

2、由上可见,句子是可以缩小也可以扩大的。缩小就是去掉次要成分,留下主要成分;扩大就是在主要成分的基础上增加次要成分。

3、要讲究词序和语序。汉语的词序本身就显示语法关系,不符合语法关系的词序就不符合作文的语言规范,就造成病句。从“在家里,晚上的时候,爱学习的我认真地读着一本发黄的书,读得很有兴趣。”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这些作文语言的顺序规范,主语在前,谓语在其后,宾语在谓语之后,这个顺序颠倒了就会造成“主宾颠倒”等语病;独立状语在句子的最前面,用逗号和后面隔开,在独立状语的第一个字前面不能加字,比如,我们不能写成“爱学习的我在家里,晚上的时候,认真地读着一本发黄的书,读得很有兴趣。”;补语在句子的最后,它的后面也不能再出现别的成分;定语、状语也是有其特定位置的。合理的词序就是作文的语言规范之一。

4、“的”、“得”、“地”的功用。从“在家里,晚上的时候,爱学习的我认真地读着一本发黄的书,读得很有兴趣。”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到,这三个字都是句子中的连词,在不同句子成分之间起连接作用,但具体功用是不同的。“的”出现在名词类之间,连接定语和被限定对象;“得”用于补语结构,在动词前、副词后;“地”用于状语结构,在副词后、动词前。当前在一些学生的作文语言里,不加思考地一律都用“的”字,这是不符合作文语言规范的。

5、在作文语言规范中,主要成分不可残缺,也不可由于重复而造成多余。

“在家里,晚上的时候,爱学习的认真地读着一本发黄的书,读得很有兴趣。”主语残缺。

“在家里,晚上的时候,爱学习的我认真地一本发黄的书,读得很有兴趣。”谓语残缺。

“在家里,晚上的时候,爱学习的我认真地读着一本发黄的,读得很有兴趣。”宾语残缺。

“我在晚上的时候,爱学习的我认真地读着一本发黄的书,读得很有兴趣。”第一个“我”字多余。

“在家里,晚上的时候,爱学习的我认真地读着一本发黄的书看,读得很有兴趣。”“看”字多余。

“在家里,晚上的时候,爱学习的我认真地读着一本发黄的书本,读得很有兴趣。”“本”字多余。

 

 三、不规范的作文语言

作文语言应该是规范的,不规范的作文语言容易造成语病。我们对常见的不规范作文语言做了如下的归纳,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作文语言规范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一)语序不当
    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例: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应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后的"的")
    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
    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二)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动宾搭配不当:纪念三领先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不能是"到来")
    主宾搭配不当: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农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应将"国家"改为"行为)
    (三)成分残缺或多余
    成分残缺
    (1)缺主语: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应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2)缺谓语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
    (3)缺宾语: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应在"敢搏"后加"精神")
    2、赘余
    (1)主语多余: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前边有了主语"革命前辈",因而"他们"不必要有。)
    (2)谓语多余:同学们正在努力复习,迎接高考到来。("迎接"的是"高考",而不是"到来",故应删去。)
    (3)宾语多余: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钧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的地方"多余)
    (四)结合混乱
    句式杂糅
    例: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把反问句和判断句式糅在一起,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呢?"如果用判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2)语句杂糅
    例:上海文艺出版社会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蜇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要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五)表意不明
    指代不明: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2、句子歧义: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究竟况是"妹妹"心里着急呢?还是"爸爸""妈妈"心里着急呢。还是"妈妈"心里着急呢?可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加逗号,也可在"爸爸"前加逗号)
    (六)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范围不清: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应说"各学科的专家和其他人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