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造成我们的分裂人格
(2012-09-10 13:20:51)
标签:
文化 |
分类: 电影评论 |
谁造成了我们的分裂人格
电视剧《士兵突击》本来已经是个过气的电视剧了,出于对国产电视剧的不信任态度,当年它热播时,我也不曾去看,也实在想不出来去看的理由,尽管“许三多”竟然成了一个非常热的词语,甚至在网上被冠以“感动中国”人物。却不料最近两天,在一个企业培训会上,“许三多”这个名字,又一次进入了我的视野。培训师提到这部电影,一连用“非常棒”“非常好”这样的句子来称赞。看来,还是应该再看看,学着以一种探究的方式去了解了一下。大体上,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许三多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在许三多的身上,有一个最突出的特质就是“弱”,他是地地道道的“弱者”,一个连站立都没有学会的人,只会死死地记住一些东西,封闭的内心……也许“快速逃离危险”是他从小学到初中毕业这段时间的成长中唯一学会,而且能够做到的。可以说,许三多完全不具备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资质。他没有自己,没有自己的想法,总是服从于一些对他来说莫名其妙的理由。他要去当兵,但却连为什么要当兵也没有自己的想法。应该说,许三多不可能成功,因为对于一个社会化的环境,他完全是一张白纸。这是我的结论。电视里的许多桥段就在渲染这个,由于渲染得过于充分,许三多就成了一个弱者的标签。
但是,这样一个彻底的弱者,在军营那样的残酷竞争的环境中,竟然获得了成功,“得的荣誉全连最多”(高成语)。为什么会这样?是啊,为什么会这样?看电视剧的过程中,我也非常纳闷。原来,许三多的成功是大家给他的。老马班长给他,史今班长给他,袁昂给他,班副给他,他踩着这些人的肩膀一步一步往上走,成了一个突击手。而对于真正优秀的成才,却处处遭排挤打击,最后造成严重的内心扭曲,使他对世界,对我们所熟悉的世界观彻底绝望。那些人为什么甘心做铺垫(其实还是讨厌他),使许三多成长起来,同时又为什么讨厌成才?这里有个很深刻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同情弱者,厌恶强者。这是中国人心灵里的“很奇怪”基因。
由于这部电视剧,使得很多企业家都想寻找许三多这样的人当员工。也有很多培训企业员工的人拿许三多说事。
许三多值得寻找吗?我相信剧本中那些帮助许三多的人,都是寻找许三多的人。可是许三多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企业也别想找到许三多这样的人。许三多的存在不符合现代的契约精神。但他的确是我们早就在宣扬的标杆:老实、厚道、认死理,刻苦,努力,积极……我们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在塑造着这样一个“标杆”——仅是作为道德的尺度。
剧中有一个桥段非常有意思。伙伴们找成才要烟抽,成才给他们拿出“春城”,他们就立刻讥讽成才“假”:给班张是“红河”,给连长是“红塔山”,给一般战士是“春城”。他们就这样把“势利”的标签贴给了成才。他们不问问自己:我为什么没烟抽?我为什么要抽人家的烟,却要嘲笑人家?还有一次,他们在宿舍里讨论起成才,其中有一个说:我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讨厌他!他们讨厌一个有梦想,积极向上的人——很难说成才使用了什么手段,他不过是在努力追求——他们不忘记从各各方面打击他。他们也讨厌一个没有梦想,糊涂的弱者,他们一边厌弃一边却在帮他。
如果同情弱者不算坏的话,“厌恶强者”就太坏了。30年的思想解放,使我们对社会竞争的基本理念已经形成,我们渴望成功,渴望自己强大,渴望成为“尖子”,我们的社会按照这样的思想在运转,国家也罢,企业也罢,家庭也罢,个人也罢。但是,当我们发现自己身处这样一个残酷的法则在运转的世界之中时,我们却拒绝竞争。我们拒绝竞争是因为我们安于现状,安于早就认同的自己。同时,我们鼓励那些弱者去参与竞争,却对于尖子施以冷漠、嘲讽。这是一种极度分裂的精神状态。这就是现在的中国,这就是现在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