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见南子:一场香艳的喜剧
孔方兄
孔子55岁的时候,终于觉得在鲁国太受憋屈了,他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于是他带上几名招牌弟子,下决心去寻找发展空间。这一走前后花了十四年。史称孔子周游列国。毕竟孔子比不上舌头厉害的苏秦,这场寻找发展空间的游说,最终以孔子的失落返回告终。第一站就是到卫国去。当时的卫国国君是灵公。孔子一行住到了子路的妻兄颜浊邹家。当时灵公正在喜欢一个男宠弥子瑕。这个同性恋也想靠孔子的威望提高自己的地位,便要求孔子做他的幕僚“孔子主我,卫卿可得”。孔子竟然没有反对。卫灵公接见了孔子,可是孔子的政治理想跟那个好色的老头格格不入。孔子说了一句沮丧的话: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就是评价灵公这老头的。不过,孔子在卫国的这段经历历史记载比较混乱,大约讲孔子前后两次在卫国。头一次只待了10个月。当时卫灵公还是给孔子封了一个官,还专门问过孔子在鲁国的俸禄,好像孔子对答为“奉粟六万”。灵公也给了孔子同样的年俸。当然孔子不是为了俸禄才到卫国去的。而且他到了卫国是为了推广他的仁政策略。但卫灵公却不想这样干,他把孔子当成了一件美丽的装饰物。后来还有人进谗言,卫灵公也就觉得这孔子实在也就那回事——他的答案当然是准确的。孔子不仅是受到了冷落,而且还有被杀头的危险,他决定带徒弟们离开卫国。。”《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孔子离了卫国,踏上了陈国,却被围困在陈国的匡这个地方(今河南省长垣县之匡城),这是孔子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匡人把孔子当成了他们的仇人阳虎——据说这个鲁国人跟孔子相貌相象,应该是“超级摹仿秀”最早的一场戏了。孔子师徒被围困7天,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差点饿死。可是孔子依然弹琴唱歌,怡然自得。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安慰徒弟们——别怕!老师我本事大着呢,“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言下之意是我老孔是不会有麻烦的。
这一段故事里还有孔子怀疑颜回偷吃米饭的典故。略。
孔子制止了子路的粗鲁草率,两人弹琴唱和,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到了蒲这个地方(匡城县北十五里),可是这个地方因为刚发生过叛乱,孔子一行外地口音的人又被蒲人围困住了。解围后孔子战战惊惊,不敢再走,于是返回卫国。灵公听说孔子又回来了,非常高兴,亲自到郊外组织皇家仪仗队欢迎,见面的第一个问题是:蒲可伐乎?孔子回答说:“可!”卫灵公说:“大夫们都认为不可以,说蒲邑是卫国阻挡晋楚两国的屏障呢!”却没有攻打蒲。
孔子这一次在卫国的时间比较长。却一直无所事事。有一次他还差点过黄河投奔赵鞅。这个仆人生(京骂丫头生的,就是指赵简子赵鞅)的小子比较有耐心和手段,终于把其他几户大姓消灭,把仇人的头盖骨做成酒器。他奠定了赵国。不过历史上的统治者都一样,虽然赵简子在事业的上升期曾做过许多出格提拔人才和激赏属下的行为,他却杀了当时两个很有声望的读书人,窦鸣犊、舜华。这行为使孔子最终放弃了投奔他的念头。
就在这样的郁闷状态下,灵公的夫人南子却提出了要求想见孔子。她的话说得很有挑逗性。她说:“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这就等于明说了想跟孔子发生性关系,孔子当时是56岁,应该比灵公高大帅气。孔子没有办法拒绝。于是前去拜见。也许是司马迁性被阉割的缘故,他讲这一节的时候笔墨比其他历史多,而且多了很多猜测的因素。据司马迁说,孔子见南子是时候,南子穿得很暴露,坐在帏帐之中,弄得珠玉乱响,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玉声璆然。”以孔子的逻辑,这样的事情当然不可造次,于是他想办法脱身而出。估计当时拖的时间也有些久,因为南子不会轻易放弃她的努力,她是有名的性自由者——她的相好中有美男子宋朝。孔子到底想了什么办法,他有没有满足南子的欲望,是一段历史公案,不过按照孔子后来的言行,估计孔子是清白的。不过子路对孔子见南子的举动很不满意。孔子为了说服子路,说了他的理由:“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这话算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了。可是子路仍然不解气,把孔子逼急了,不由得对天发誓:“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如果我说了假话,让老天抛弃我吧!这对孔子来说的确是毒誓了。这老头真急了。
司马迁说,一个月后,灵公和南子乘车,有一个宦官也在车上,灵公叫孔子坐次坐,一起招摇过市,这把孔子气坏了,再次决定离开卫国。这时候,是卫灵公在位最后三年间的事情。
子见南子这一段香艳故事曾经被孔子后人视为丑事——他们大约都是子路那一伙的。1929年林语堂到山东省立第二师范讲学,讲的正是子见南子这一节,不想引起了轩然大波:曲阜的孔子后人竟然联名状告该校校长宋还吾。据说宋校长还排了一出戏,专门演出这一幕陈年往事,按照宋校长的说法是为了“使观众明了礼教与艺术之冲突,在艺术之中,认取人生真义。”不过这事情的上升态势非常严重,最后教育部专门设案调查,宋校长被调做他用,被“撤差”。鲁迅知道了这一新闻,写了一篇杂文《关于〈子见南子〉》,讽刺说“这即所谓‘息事宁人’之举,也还是‘强宗大姓’的完全胜利也。”不过,鲁迅先生自己说:子见南子,是历史的事实,不容怀疑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