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首页文化栏目荐
新浪文化博客栏目首页史话栏目荐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真正原因
文/孙玉良
伯夷、叔齐数千年来一直被当做“圣人”,这两个“圣人”在现代人看来颇有点“愚腐”,人家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俩,看到商纣王残暴不仁,因此发动人民“闹革命”,你思想落后不跟着“闹革命”也就罢了,还屡次拦阻不让人家去。人家摆脱了你旧思想的束缚,硬是革命成功了,你顽固不化到了极点,坚决不承认“新政权”的诞生,结果不吃周朝的粮食,被活活饿死了。
我很纳闷:这样“自绝于人民”的人,怎么就成了“圣人”?
原因只有一个,他们两人不是“自绝于人民”的。他们的做法,自有其合理性,并在人们的心里广为传颂。
所谓圣人,指具有完美德行、大家极为崇敬的人,伯夷、叔齐之所以为“圣人”,感动人们的是两件事:第一件“让贤”。二者都是孤竹君的儿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结果孤竹君年老的时侯,留遗言把君位留给了老三。也不知道孤竹君是怎么想的?按古代传位的顺序,应该传给长子才是啊,他偏偏传给幼子,这不是明摆着给儿子们制造矛盾吗?叔齐认为虽有父亲的遗言,但违背了千年来留下的传统道德,名不正言不顺,结果不肯继位;伯夷认为父亲遗言言犹在耳,也不肯为君。二人互相礼让,便宜了老二。
古代的君主,是最大的奴隶主头子,荣华富贵享用不尽啊!伯夷、叔齐不但不象后世为争帝位的太子们打的头破血流,反而相互礼让放弃了尊位,弃荣华富贵于不顾,视功名利禄于粪土,没有看破红尘的的胸襟,是绝对做不到的。故他们兄弟都是“圣人”。
伯夷、叔齐感动人们的第二件事:是拦阻武王伐纣。武王伐纣到底是不是“闹革命”?现在看来疑点越来越多。子贡就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归焉。”认为纣王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坏。如果先入为主认定纣王是暴君,则武王伐纣就有了他的合理性。如果纣王没有那么坏,则武王伐纣就有了其他不能言说的目的。对此,后世的周恩来总理说得很透,他在评论伯夷、叔齐的事迹时,认为武王伐纣的目的,“……自私也,非为公也。窥大宝,窃神器……则去一纣也,仍来一纣。”,无非是武王看中了纣王之帝位。在视“帝位”如粪土的伯夷、叔齐看来,武王伐纣,是贪婪的表现,是“以暴易暴”的表现,无非是奴隶社会的改朝换代,哪有什么革命的先进性?既便是“暴力革命”成功了,也没什么可称赞的。他们心中理想的帝位传承,是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而不是靠血流满地的战争。
从伯夷、叔齐到孔子,都是非常向往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的,这个禅让制,比之“世袭制”,最接近现代的民主选举制,代表了社会的进步。伯夷、叔齐是最早的反对“以暴易暴”的“非暴力反抗”的践行者,比圣雄甘地早了近三千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是对禅让制不能在中国实行的失望,是对暴力革命取得胜利的绝望,心死了,身还能存活吗?只不过,伯夷、叔齐可以互让君位,他们要求别人也能达到他们的思想,要求社会退回到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或者一步踏进现代的民主选举制,到底是空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