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在于“政府怕花钱”?
文/孙玉良
自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不包分配以来,“大学生就业难”仿佛成了就业癌症,解决不了的大问题。大学生就业到底难在哪?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大学生太多了,分配不下;二是大学生不能转变观念,挑肥拣瘦;三是很多岗位没有实现公平公正的择优上岗,有的大学生能“挤”上去,有的大学生“挤”不上去;四是某些岗位完全可以由当代大学生替代,但由于种种原因腾不出位置来。
中国的大学生真的太多了吗?我看不尽然。最起码在普通的农村,看不到几个大学生,中国九亿农民生活在农村,农村的发展需要不需要大学生,说实话真的太需要了。中国最广大的地区需要但很少大学生的存在,说明中国的大学生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中国的大学生不能转变观念挑肥拣瘦吗?原来把考上大学比喻成“跳龙门”时可能存在这个问题,现在这个问题由于就业压力则被大大的淡化了,有权有势有钱的大学生可能为了前途要“挑三拣四”,与此种情况相反的很多大学生之观念已发生了转变,比如说当大学生村官,比如说去私企工作,都逐渐被“天之骄子”们认同。
过去考大学被比喻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考大学由于扩招不太难了,而找工作被形容成过独木桥一点也不为过。如果过独木桥“择优上岗”也就罢了,但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很多岗位没有经过竞争就已走了“后门”,成了有权有势有钱的公子哥们的天下。人们总是抱怨县处级以上的干部之子女,哪个出现“大学生就业难”了?这并不是空穴来风。在人才市场挤着交“名帖”的,如果有一位是县长的子女,估计就能以天下奇闻登上各级媒体的版面了。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事,最可怕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责任在“政府”,我可以举个例子,如今学校尤其是农村的学校有很多代课老师,他们水平参差不齐,高中水平者有之,初中水平者亦有之,教学几十年者有之,教学一两年甚至几个月者亦有之。学校聘请“代课”老师,当然就是这个学校缺乏师资力量,故“聘而暂代之”。但现在的大学生“多如牛毛”,为什么主管教育的“父母官”不聘请水平高一点的大学生教师“正式教之”,而偏偏聘请比小学生水平高不了多少的老师“暂时代替”呢?其实答案很简单,“代课”老师工资仅仅几十元至几百元,而聘请一位正式的大学生老师则一千元至两三千元,当地政府从本心里根本就不想多花这个钱。
都说国家有钱了,我不知钱应该花在什么地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就业形势如此严重的情况下,聘请大学生到农村替代“代课老师”,我不信他们不去教?至于“代课”老师们,如要水平高大可以转正,水平低的就应该依照你本身的水平转岗。不能自己水平低,也耽误的孩子们不长出息吧?他们大可以找到别的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脱袍让位”于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