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文化博客首页深度阅读荐
汶川地震:心灵受伤的不仅是孩子!
孙玉良
一场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让八万中华优秀儿女从此长眠。遭此“国殇”,不只牵动无数医生对灾区人民受伤的肉体进行治疗,一个个心理医师也开赴“前线”,对灾区饱受创伤的心灵进行疏导。然而,心理医师们只顾重点疏导惊魂未定的孩子们,却忽视了对成年人的治疗,10月3日,处于深度悲痛之中的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终于忍受不了独自在世的煎熬,用利刃和绳索告别了自己的生命。据报道,他成为北川灾后首例轻生的政府官员。
汶川地震,心灵受伤的不仅是孩子!
我很想说出一万个不要轻生的理由,挽救那已逝的生命。古时侯,有一个“赵氏孤儿”的故事。为了救忠臣之子,公孙杵臼问程婴:“育孤与死,哪件事容易?”程婴回答:“死容易,育孤当然难。”公孙杵臼说:“赵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难的事情。让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于是程婴用调包之计,把自己正在襁褓中的婴儿当做赵武连同公孙杵臼举报给奸臣屠岸贾,程婴舍子,公孙杵臼舍命,救了赵氏孤儿。而今,北川地震,百废待兴,因悲而死很容易,但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正是程婴忍痛负重的生。他虽然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但为了一个伟大的事业,选择了向丧子之痛、丧友之痛挑战。老董,你为什么就不能象程婴一样,选择坚强呢?
古来成大事者,无不是忍常人所不能忍,化悲痛为力量的。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想当年太史公受辱之时,就想起了一辈辈古人: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于是他选择了生,才有文学名著《史记》的诞生。董玉飞,在大灾面前,不顾自己儿子的性命之危,毅然选择了去营救他人,不愧当世英雄也。但灾难过后,为什么?他却选择了这样一条不归路!
退一万步说,人生百年,也只不过是个过程,最重要的是自己今生是否活得辉煌。古来多少英雄,有谁关注他们的父亲或儿子如何呢?何况,你的儿子虽不幸去世,但你的妻子还在,你的弟弟还在,你怎忍心,抛下他们而去?你去了,他们不是会有更大的悲痛、伤心么?做为一个男子来说,不是经常说事业第一么?你已经做到了农业局长、农办主任,也算事业有成了,为什么就轻言放弃呢?尽管人死为大,但你的轻生只能给生者留下教训:看来,人,就应该有那么一点信仰和追求。如果失去了毕生追求的理想,一旦碰到挫折,就很容易走上不归路。董玉飞缺失的,正是这样一种信仰和追求。
地震没有重伤董玉飞的肉体,却深深地砸伤了他的心灵。他让我们看到,其实男人,哪怕是功成名就的男人,有时也是很需要人关心的。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能给男儿们带来无穷的压抑。“工作压力太大”、“实在是想好好休息”于是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借口。我历来主张: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理想的追求才是人毕生的事业。老董们欠缺的实际上是心灵的交流。他们是心累。人,都有其软弱的一面。我给灾区病人开出的抚慰伤口的良方是:其一是交流与关爱,其二是理想和信念。希望灾区病人及早服用。对逝去的老董,只能套用其同事的话来送别:“董玉飞同志已走了,说不清楚他的放弃是轻率还是无奈、是好还是坏。但我还是坚信‘活着真好’。所以,我只能用坚强为他送行:一路走好,亲爱的战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