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文化博客首页深度阅读推荐
新浪博论坛推荐
颜回是“中国式”好学生的鼻祖
孙玉良
中国的教育,与西方教育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培养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者不乏其人,少年神童者不乏其人,参加奥林匹克各科大赛获得冠亚军者不乏其人,被老师称之为“三好学生”者更是不乏其人。但中国的学生,步入社会后与西方青年相比,就有了很大的劣势,尤其体现在科技创新上,思想创新上,文化创新上,总是不免于被归入“保守派”,极少出现“创新型”的各类人才,获诺贝尔奖者更是凤毛麟角,这是为什么呢?仔细钻研,原来自中国的教育鼻祖孔夫子始,就喜欢听话的“乖乖男”,这种不利于创新的思想一直影响了中国教育两千多年,颜回就是“中国式”好学生的鼻祖。
颜回字子渊,亦颜渊。众所周知,孔夫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而排在首位的就是颜回,和其他弟子相比,孔子最喜欢他。因为孔子喜欢他,颜回虽早夭,没对社会做出什么突出的贡献,后世却给了他崇高的地位:汉高祖东巡祀孔子时以颜回配享,后历代因之。唐贞观二年(628年)诏称“先师”。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兖国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复圣”。一直到现在曲阜城内复圣庙香火鼎盛,俗称颜庙。
孔子三千多名弟子,为什么对颜回情有独衷。原因有四:一是颜回最聪明。聪明的学生老师自然喜欢,子贡是孔子最聪明的学生之一,他有问一知二,触类旁通的能耐,但和颜回比起来,子贡就只能屈居亚军,有一次孔子当场问子贡:“你觉得自己与颜回相比较,谁更优胜呢?”子贡回答道:“我哪里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性灵通达,闻一知十;而我智慧未开,仅能闻一知二。”孔子也感叹道:“是啊!不要说你了,连我自己也感觉比不上颜回啊!颜回年纪轻轻而能知天命,未满六十而能耳顺,我确实不如他啊!”颜回大约属于那种过目不忘、一目十行的神童似的人物,如果放到现在,一定能跳级升学,早早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参加奥林匹克大赛,准捧冠军而归,这样的弟子老师不喜欢才怪呢?二是颜回不只聪明,而且好学勤奋。鲁哀公曾经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我只看到他不断地进步,没有见过他停滞不前”,有个叫季康子的也同样问过这件事,孔子给了相同的回答。孔子弟子三千,有许多弟子都很有成就,如子贡、子夏、曾子等等,但在孔子眼中竟然只有一位好学的。足见孔子对颜回的看重。三是颜回最会拍老师的“马屁”,他说:“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道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从上去,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从上去”孔子虽是圣人,对这么中听的话当然爱听,对这么推崇他的学说的人,当然奉为知音。四是颜回谦虚,不象别的弟子如子路一样跟老师抬杠,当场给老师难堪,是个“乖乖男”似的好学生。在老师面前,他全神贯注,不插话,也不问问题。老师教他什么,他都依教奉行,没有丝毫的违背。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会依老师的教诲,省察自己的过失,立即改正。孔子曾评论颜回说:“我和颜回谈论一整天,他从不提反对意贝和疑问,就像一个愚笨的人。可是,我注意观察他课后的情况、却发现他很能发挥我所讲的内容,颜回并不愚笨啊。”关于他谦虚,最有名的有一个“颜回输冠”的故事,说得是颜回有一次在街上看到一个卖布的跟一个买布的抬杠,故意算错了账,说成“三八二十三”,颜回上去打抱不平,纠正他说“三八二十四”,可卖布的死不认帐,于是和颜回到孔夫子那打赌,说如果自己算错了愿输给颜回项上人头,满有把握赢的颜回说如果自己错了愿输了自己的帽子。结果孔夫子评理说卖布的对,对这种连小孩子都能判断出对错的“冤案”,颜回并没有象子路一样暴跳如雷,从来不跟老师斗嘴的颜回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事后孔子才跟颜回讲谁对谁错的道理。试想,对这样的乖乖学生,孔子能不喜欢吗?在颜回死后,孔子白发人送走了黑发人,他如丧考妣,连说:“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似的“聪明绝顶、勤奋好学、成绩优异、道德高深、谦虚谨慎”之优点,成了中国两千多年来评价“三好学生”的标准,直到当前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小学生、中学生乃至大学生们。这种“中国式”的课堂里的好学生步入社会,却很难为社会所容,不光不能灵活地创新发挥自己的所学专长,就是找到一个好工作都很难,更别提获尖端的诺贝尔奖了,为什么呢?综合西方的教育特点,我们做一比较,就能发现很多问题:一是在西方的教育体系里,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应该提出相反的意见和问题,要勤动脑筋,勤于思考,勤于提出问题,并对老师所教问题进行深度的发挥,他们认为这样的学生才不是“蠢人”。而中国的老师们却欣赏的是“终日不违”的好学生,积极提问甚至当场给老师难堪的往往被归于“调皮捣蛋”一族。孔夫子把他的学问规定为四不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说:“我虽然愚笨,按照您的这些话去做就是了。”,但真理往往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争论中辩出的,西方多“思辩”辩出了很多一辈更比一辈强的大科学家,中国多“传承”传出了很多一代不如一代的老夫子。二是颜回似的学生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信心,在他看来,老师的学问大的成了圣人,成了永远达不到的顶点,于是老师就是权威,老师的话永远是对的,甚至“一句顶一万句”。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哪有发展?哪有进步?哪有创新?中国历朝历代诞生很多墨守成规的学术权威,西方则出现很多推翻权威的能人异士:哥白尼、布鲁诺用“太阳中心说”推翻“日心说”,爱因斯坦用“相对论”取代牛顿的传统力学理论,美籍华人杨振宁、李政道用“宇称不守恒”取代“宇称守恒”。三是颜回缺乏进取心,安贫乐道,给历史发展观拉了后腿。社会是发展的,历史是进步的,这就要求第一个人都要有强烈的进取心,为社会进步建功立业,增砖添瓦。而颜回最受孔子欣赏的却是“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的低调处世态度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甘于贫穷的精神,颇有我国解放初期“越穷越光荣”的味道。西方求职者往往说“这件事我能干,肯定能干好”,中国求职者往往谦虚地理让三先,顾左右而言它,谁也不愿做出头鸟,最多说出我试试干的言语,其实是缺乏自信的表现。颜回的这种不求进取的思想影响了他的生活,孔子的很多弟子当官的当官,经商的经商,颜回却因为穷而好学,营养极度不良,而用脑格外过度,导致严重早衰,二十九岁头发白尽,三、四十岁就交了公粮本,一生事业无成,只以一个“好学生”的身份提前去孔庙占席位等着吃冷猪肉了,孔子喜欢颜回,对他的遭遇寄予很深的同情,他说:“颜回的学问不错了吧?可他却没钱受穷。子贡不相信命运,却能经商致富,对市场行情判断准确”,颜回是第一学子,是孔门状元,却跟着孔子当了一辈子学生,学而不能用,不知学这么多冒似高深的知识有何用?我劝诫我们当代的学子们,千万别学颜回死读书,读死书,还是学学用所学的知识搞创业的春秋第一富翁子贡,打造中国当代的比尔·盖茨为是。
其实贤达圣明的孔子,对颜回的喜欢之余还是有些许遗憾的,他曾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这句话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孔子埋怨颜回对自己的学说只能传承不能创新的遗憾呢?唉!颜回虽然领会了我全部的学说,却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我的学说发扬光大啊!
注:我的博文精品已汇集成<附庸风雅乱弹琴>一书,详情请登陆写书网点击:http://www.17xie.com/m/book/bookhome.php?bookid=4b11c6dec4#谢谢!另,我已应聘成功17xie社科版总编,17xie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协作式写作平台,中央广播电台曾做过专题报道。我代表董事长徐志勇先生热诚欢迎大家加入17xie,使你的作品出版成为可能,别忘了点推荐人孙玉良,则我们就会成为书界的朋友。有意加盟者请点击注册: http://www.17xie.com/reg.php?uid=339
加载中,请稍候......